第5部分(1 / 1)

>    韩信做大将军颇有传奇色彩,但是对比在项羽处的遭遇,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的结论并不能成立。首先,项羽把韩信从一个小兵提拔到重臣;亲信,可见其识才眼光,而韩信逃跑只能说明韩信的心太高,而不能说项羽不懂用人。有人或以为韩信是因为项羽不用其策而逃亡,这里就有个问题,君主并非所有臣子的计策都要采纳,项羽如果真的一点都不用韩信,为何破例提拔韩信为亲信?比较项梁,刘邦,被后世一致称为知人善用的项梁,刘邦,对韩信却都是忽略不用。刘邦最后封韩信为大将军也是给萧何面子而不是发现韩信有什么才能,而且萧何推荐韩信做大将军亦有疑点:虽然大将军位高,但是却是个空职。韩信在刘邦阵营中没有任何势力,基础,可以说上有刘邦,下有将军各有自己的军队,指挥全军有刘邦,各个军团的指挥则有曹参,樊哙等将军,韩信实际上连一个人都指挥不动。刘邦开始建议给韩信封将军,虽然位置低于大将军,但是可以指挥军队,慢慢积累战功往上提升。所以萧何的建议实际给韩信的职务不过是和项羽郎中实权相当的参谋(当然名义上高了很多)!考证韩信后来事迹,发现韩信在后来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作为,直到汉二年四月刘邦彭城之败才得以收散兵抵挡楚军立下战功,终于得以指挥军队,成为一代名将。

2;汉初鬼才陈平之背楚亡汉

陈平的名气要远小于汉初三杰,但亦是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视之心腹,常留在身边,几次出谋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和谋圣张良并列为汉初两大谋略家。陈平早先仕项羽,而后逃归于刘邦,我们下面探讨一下陈平背楚亡汉的缘故。

早年,陈胜起义后,陈平投奔魏王咎,为太仆,或则因为陈平长相太美,少时又品行不端,所以不少人向魏王进言谗之,陈平离开了魏王咎(11),投奔他处。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带兵救赵,这时陈平随了项羽,项羽赐陈平平爵卿。后派陈平带领原来魏王咎留在楚国的士兵去讨伐背叛项羽的殷王,陈平说服殷王投降而还。项羽因此派将军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谁知刘邦这个时候打了过来,殷王又反过来投靠了刘邦。项王怒,欲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怕被杀,托使者带其金子与印还与项羽改投奔刘邦去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陈平背楚亡汉非不受重用,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派陈平请刘邦(12),这个时候陈平就已经为都尉(注解1),并且居于项羽左右,可见被项羽视为心腹。后来又被派去独当一面,亦可见很受项羽重视。都尉在楚汉时期是主管军事的重要职务(注解2),后来陈平投奔刘邦处,刘邦对陈平很重视,给陈平复以原职务,遭到诸多将领的妒忌(13)。由此可见都尉官职的重要程度。而张传玺说“陈平在楚营,只任都尉。他们投向刘邦,都得到重用”(14)亦仅仅是为了证明项羽不会用人,刘邦会用人不顾实际情况而言之。

二,陈平背楚亡汉的原因。不少人认为项羽为小事而迁怒于陈平。实则不然,联系当时的背景;陈平定殷地正是刘邦已定三秦欲东之时,而项羽此时正要北上齐地平定田荣。项羽派陈平为将带领原来魏王咎的士卒进攻殷王,表面上是因为殷王背叛项羽,实则是为防刘邦,否则当时赵齐以及刘邦都叛乱,偏偏去平定无足轻重的殷王?详细研究当时战略以及殷都地理范围,发现项羽派陈平定殷地,则是为抵制刘邦东进建立一个致命的据点。殷地控制范围在今天山西,河南以及河北交界处,处于魏王豹,河南王,常山王以及项羽西楚东郡之交界,对于刘邦的东进道路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位置。如果成功在此打下一片楚国势力,不论是眼前阻拦刘邦东进还是长远楚汉争霸都是对刘邦势力重大的制衡。项羽派陈平去完成这个任务亦是因为陈平原本是魏王旧臣,正好统率魏王的旧势力;殷地本来属于魏国,派魏人亦可起到利用当地势力以及熟悉地形便于作战的好处。项羽的谋划显然不仅于此:由陈平统率的旧魏势力虽然有各种优势可用,但是太势力单薄,所以又派项悍带领一只军队做策应,可以防止魏人对自己不忠心。项羽此时正在齐国平定田荣,显然项悍是早安排好的。陈平定殷地显然没有领略项羽的战略意图或是耍小聪明争功劳,并未对殷地进行武力平定,仅说服殷王投降赶在项悍来之前就报其功而还。项羽在齐地对这边情况并不了解,以为陈平独立就把殷地平定,改命项悍拜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作为奖赏。好景不长,殷王本来就是随风倒,此时刘邦东进,立刻又跟随了刘邦。项羽听到殷地投靠刘邦,知道是下属虚报功劳以致于破坏了自己全盘战略大计,追究责任是必然的。陈平怕被追究过失受诛杀而背楚亡汉。

后人在此总是把陈平投奔刘邦解释自己背楚的言辞:“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15)当成项羽用人唯亲,以致失陈平的缘故。显然这个说辞不过是陈平为掩盖自己不忠的辩词并不体现真实情况。至少项羽并没有亏待陈平,亦没有不信任。反而陈平早先随魏王咎,遭人进言谗之;后来在刘邦处,亦遭人进谗言,以致连刘邦都不禁怀疑陈平,经过魏无知以及陈平辩解才打消疑虑。陈平未功而身居高位本来就容易遭人妒忌,且作风不良,身受谗言也是属于正常。在项羽帐下,有没有遭人进谗言呢?史料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有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项羽从没有怀疑过陈平,并且大胆任用。至于背楚则是因为陈平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3;英布;张耳;张良之背楚亡汉

英布,张耳,张良均是汉朝开国大功臣(注解3),为灭楚兴汉起到关键作用。其中英布本来是项羽属下;张耳是项羽盟友;张良曾经与项氏有亲密关系。这三人背楚归汉亦是老生常谈之项羽不懂团结人才的证据。

英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大将,为项羽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分封天下后,封其为九江王,镇守西楚之南方重地。英布可以说是项羽手下唯一得到封王者。本来英布为项羽攻城略地,项羽亦厚予英布,两人关系本来应该相濡以沫,但是人心不足,自持功绩的英布“欲厚自讬”(随何语16),项羽北上平定田荣,请英布出兵,英布称病不往,派数千人应付了事;刘邦东进伐楚,英布坐山关虎斗,不思解救。这种明显自厚的态度连敌方都看的清清楚楚(17),刘邦趁机派使者游说英布背楚以使项羽后院起火。在随何游说下,英布终于起兵反楚,战败后逃归刘邦。

很多人都认为项羽对英布处理不当才致使英布背楚,这个论点有欠不公。英布对项羽有不臣之心时,项羽并没有因此责之,反而因其才干欲亲用之(18)。英布在随何的分析下:觉得与汉联盟更划算,遂暗中与汉联盟密谋反楚,后事情败露,只好杀项羽使者起兵反楚。可以说英布的反楚从头到尾都是英布个人权欲膨胀的结果,而英布后来又反汉亦为明证。

张耳当年受秦军围攻,得项羽解救,后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可谓名副其实的身受项羽大恩。张耳遭陈馀偷袭兵败后投奔刘邦,为刘邦定赵立下大功。张耳兵败为何不投靠楚而投靠汉呢?本来张良因为楚的强大欲投靠楚,谋士甘公从星相上分析汉必然最后胜利(19),张耳遂杀项羽使者项婴(20)作为献礼改投刘邦。

张良为楚汉间最富盛名的战略家以及谋略家,后人多怪项羽未能拉拢张良为其所用。从史料上看,张良早在起义之初巧遇刘邦,就跟随刘邦为其谋定天下(21)。此等稳固的关系必然不是能轻易为人拉拢的,学者汪梦川也认为:“显然是因为项羽身边已有一个范增,才智不在他之下而地位却稳固得多。如果在项羽麾下,张良恐怕难有出头之日。相比之下,辅佐刘邦(做‘帝王师’)就风光得多”(22)。后来张良跟随韩王时三心二意,但是却一心为刘邦着想亦为明证(注解4)。

由上面五人的事迹亦不能证明项羽不会用人,不过是客观情况导致五人归汉而已。由上面的个案分析我们得知楚汉人才流向并非前人所认为是由于领袖的用人问题而造成的,但是客观事实却是大量人才从楚归汉,究竟是什么缘故而导致人才背楚投汉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刘,项主观原因之探讨的片面性

历代对于楚汉人才流向的原因均是从项羽,刘邦个人主观上来探讨的,比如学者赵文润在其文中总结到:“刘善于用人,能够纳谏,项用人唯亲,自恃拒谏”(23)。学者邱永明亦分析:“刘项用人的差别在于: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24)。更有学者王铭分析项刘抱有不同的人才观,以至“1:刘邦能虚己听人,项羽则刚愎自用;。。。2:刘邦放手用人,项羽信谗多疑;。。。3:刘邦赏不移时,项羽忘功寻过”。总体分析下来学者王铭认为项羽取人以亲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邦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25)。

总结历代研究者关于项刘用人态度及方法可以归结于五点:一,项羽刚愎自用,自恃拒谏,刘邦虚己听人,能够纳谏;二,项羽信谗多疑,刘邦放手用人;三,项羽忘功寻过,刘邦赏不移时;四,项羽用人唯亲,刘邦用人唯贤;五,项羽取人以名以尊,刘邦取人以实以贤。

事实上这些观点虽然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失之片面,可以说在材料的采用上没有对其作总体对比和分析仅拿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说分析。对以上五点,我们有必要探讨一番。

1,项羽的刚愎自用,自恃拒谏之辩

历代研究者大都举出项羽鸿门宴不听范增杀刘邦的建议,以致造成大错以及杀建言都关中的儒生的事例来证明。对于这些有商讨的地方,据史记记载范增给项羽出计有三次,项羽采用两次,惟独鸿门宴杀刘邦未采纳,而项羽对杀刘邦和范增存在极大的分歧,不采用也算不上刚愎自用,自恃拒谏。杀建言都关中的儒生亦非是因为进言,而是那位儒生在项羽不采用其进言后大肆污蔑楚人才被杀的。不都关中亦是项羽的战略考虑,不能当成刚愎自用,自恃拒谏的事例。

学者蔡伟再此也认为“项羽并不是冥顽不化不听劝告的人。其实,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哪怕是黄口小儿的话,项羽也肯听。例如,当项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外黄,大怒,欲活埋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这时候只有十三岁的外黄令的小儿子劝说项羽道:‘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从了他的话,赦免了当坑者。结果‘东至睢阳,闻之皆下项王’。相比之下,沛公也并不比项羽更能听从谋臣之言,如他在攻入咸阳进入秦宫后,对宫室里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重宝妇女贪恋不已,想要住在里面,樊哙谏沛公出宫,沛公不听,若不是张良苦口婆心的一番劝说,沛公就会授项羽以口实,就不可能有鸿门宴的有惊无险的好运了。同时,刘邦也经常听信小人之言,除了鸿门宴中提到的‘鲰生说我曰:‘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外,在《留侯世家》中还提到他听信郦食其的馊主意,准备‘复六国后世’,只是在张良说出八不可的理由后,他才如梦方醒,‘啜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可是为什么没有论者批评刘邦不善纳谏呢?是不是刘邦是胜利者,就可一俊掩百丑了呢?”(26)。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项羽听项伯之言不杀刘邦之父;刘邦白登之围前不听娄敬忠言以致吃大亏。比较而言,项羽刘邦在纳谏方面的态度是一致的,均是对自己有利的则虚心纳谏;不利的则不听。而知错就改方面两人亦在伯仲之间。历代研究者纠于胜者王,败者寇的观念,有意忽略项羽虚心纳谏和刘邦不听忠言的一面,以致得出片面的结论。

2,项羽的信谗多疑之辩

项羽的信谗多疑大多归于中陈平反间计而失范增以及不信锺离眜。关于这点笔者曾作《千古阴谋——话陈平之反间计兼谈项羽之“有一增而不能用”》认为项羽失范增不是因为信谗多疑,而是项羽范增之前的权利摩擦。至于听到谣言怀疑锺离眜亦属正常,从史记上看“项羽既疑之,使使至汉”(27)也不过是做了些试探工作,锺离眜也未曾有损害。对比刘邦,可以看到刘邦不仅对新来乍到的韩信,陈平抱有怀疑,就算是自己的亲信忠心耿耿的萧何,樊哙亦是有所怀疑。

3,项羽的忘功寻过之辩

忘功寻过的意思就是有功不赏,有过必纠。关于有功不赏曾经在项羽帐下的韩信,陈平都有论述,韩信的汉中论谓刘邦“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092;敝,忍不能予。。。。。。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28)。陈平亦言:“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29)。刘邦定天下后,曾经探讨楚败汉兴的原因,高起、王陵言:“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30)汉之策士郦生游说田广:“。。。。。。(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092;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31)

项羽小气,不肯封赏有功之人而导致人才纷纷外流几成了定论,但是真相如何呢?先是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按功行赏,一口气封了18个王以及两个侯。而对自己的部下英布亦是封为一方之王,如论封赏之大,楚汉期间无过其人。而史记有几个例子亦证明项羽求才若渴,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31)汉定天下后,封侯最高的户数刘泽亦不过万二千户(注解5),项羽对一个敌方御史则开出上将军,三万户无疑是高价了。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32)亦可见项羽求才若渴,为得王陵不惜拿其母亲作人质。另龙且救齐时,“人或说龙且曰‘不如深壁。。。。。。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33)从这段记载可见项羽亦重战功,可谓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不赏。大约这就是陈平口中的“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同样刘邦亦重军功,早年就推行秦制的二十等爵位,以军功封赏,据《史记·高祖侯者年表》,刘邦在六年间共封143位功臣侯,并与之剖符盟誓,“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