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2 / 2)

“我叫薄昭,君侯身边的薄姬就是我姊姊。”薄昭带着三分得意的说:“我现在是君侯的舍人。”

蒲宜子一惊,共尉在楚军之中是副统帅,是除项羽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即使是亚父范增,也要礼让他三分,而薄姬是共尉随身的侍妾之一,听说是从魏王豹宫里抢过来的,其受宠程度可想而知,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居然就是薄姬的弟弟,换句话说,就是共尉的内弟,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父亲既然趁机将自己托到共尉帐下,他就不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原来是薄舍人,多谢多谢。”蒲宜子一面奔跑,一面笑着说:“以后可要多多关照啊。”

薄昭少年心性,父亲死得早,一直和母亲魏娼、姊姊薄姬相依为命,薄姬被共尉从魏王豹手中夺走以后,他和母亲留在大梁城。城破,他们在城外躲了起来。这次共尉北上,从大梁经过的时候,他们去投奔共尉,他就做了共尉身边的舍人。见蒲宜子这么客气,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拍着小胸脯说:“你放心好了,君侯待人极好的,你跟着他一定不会吃亏。”

蒲宜子见他一点城府也没有,不禁呵呵一笑,连连附和,两人一边说笑,一边跟着大军前进。没用多长时间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共尉见了也没说什么,薄昭年纪在军中没有什么玩伴,有蒲直子陪他也是件好事。省得他总是缠着薄姬,搞得自己和薄姬亲热的时间都没

“看你们玩得这么好。一起做我的舍人吧。”共尉让人拨出两匹战马,看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两人上了马,开玩笑的说。

蒲宜子知道共群和项羽的关系,想必不会引起项羽不快。连忙在马上躬身说道:“多谢君侯。”

“谢什么。

你父亲说你射艺不错,能不能给我展示一下?”共尉微笑着说。

“君侯有命,焉也不从。”蒲直子虽然比薄昭年长几半,毕竟也是今年轻人,表现欲也极强,一听共尉有命,他从背上摘下那张大弓,搭上一支箭,箭尾绕着长长的一圈丝线,他一边将丝绳的末端绕在手腕上,一边四处看了看。对共尉说:“不知君侯想看活物,还是想看死物。”

共尉哈哈一笑:“两军阵前,哪有死物可射,活物吧。”

“遵命。”蒲直子应了一声,策马脱离了军阵,沿着河边跑了起来,河里的几只不知名的水鸟正悠闲自得的游泳,一看到他飞马而来,扑腾着飞上高空,蒲宜子稍稍一瞄准,脱手放箭,长箭呼啸而去,一只水鸟应声而中。落入水中。

“彩!”早就注意到了蒲宜子的士卒们见他年轻轻轻,射艺却如此精良,不禁大声喝彩。

蒲宜子也不下马,就立马在河边,拉着箭后的丝绳,将那只水鸟拉到岸边,拨马跑回共尉身边,脸上带着三分得意的拱拱手:“君侯,献丑了。”

“不错不错,简直走出神入化啊。”共尉接过那只水鸟,看看从细长的脖子中穿过的长箭。欣喜的连连点头小小年纪就有这等射艺,以后也是个李广、养由基一般的神箭手。

“嘿嘿嘿。君侯过奖了,我的箭术只是小成再已,离出神入化还远。”蒲直子谦虚道:“父亲说,能一箭射穿两只眼睛上,才能叫出神入化。”

“不会吧?”共尉和薄昭同时瞪大了眼睛,共尉又问道:“那你父亲的箭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吗?”

蒲宜子摇了摇头:“我父亲的箭术也就是比我高一筹而已,他能射中一只眼睛,想要射穿眼睛恐怕也做不到。”他收起了弓。苦笑了一声:“父亲说,射箭也要讲天赋的,他虽然刻苦,但是天赋不足,很难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哈哈哈,”共尉大笑:“不要担心,你的天赋不错。这么年轻就达到这样的境界了,以后一定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蒲宜子摇了摇头:“君侯,我虽然身体上有些优势。但是力量不足,想要达到集神入化的境界也是不易。”

“力量不足?”共尉招手要过蒲宜子的弓拉了拉,发现这弓确实不够硬,看来蒲直子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他又捏了捏蒲直子的手臂和肩头,撇着嘴笑了:“我有办法增强你的力气,让你能拉开三石的

弓不比弩,弓纯靠臂力、指力拉开,而弩可以借助机械,借助腰腿的力量,所以计算弓力用斤,而计算弩力则用石,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三石就是三百六十斤,能拉开这么强的弓的人在军营里不是百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一直为力量不足而苦恼的蒲直子一听共尉这话,两只眼睛登时瞪得溜圆。

注:蒲宜子所用的箭后带丝绳,是戈法,而不是平常所说的箭法。《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有《蒲宜子戈法四篇》,与李广所传的《李将军射法三篇》并列。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十三节 养虎为患

李良微微躬着身子,双午叉干胸前。恭敬的站在章邯的 火侃州。声音清亮而又不刺耳的报进:“末将李良,请见将军。”

“进来。”帐中传出章邯略带沙哑的声音。

李良又应了一声:“谢将军。”这才抬手撩开了大帐,低下头进帐,他在帐门口站了片刻,适应一下帐中的环境。帐里没有外面明亮,天光不足。章邯倚在青铜灯下,举着一卷帛书正在看,他的面容有些憔悴,但是两只眼睛却精光闪闪,全神费注。

李良满意的笑了,章邯看的是他刚刚写成的兵法,呈给章邯请教的。请教只是一个礼貌的说法,袖自诩家传的兵法再加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领悟,足以让章邯认识到他的价值。李良,卓善。赵国人,名将李牧的孙子。从小好兵,可惜他生不逢时,出生的那一年发生了赵国历史上最惨痛的长平之战,长平一战,战国损失了精壮四十万,大伤元气,再也没能恢复过来,根本没有力量再抵挡秦军势不可挡的攻势,即使是他那战无不胜的大父也无法挽回这个颍势。

更可惜的是。他的大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大父一死,时值壮年的他一怒之下投入秦军,希望能建功立业。只是可惜得很,秦军横扫天下的大势已成,没有给他足够的表现机会,他刚刚做到五百主。天下就统一了。其后,他作为一个中层军官驻守井隆,虽然有满腹才华,也只能望天兴叹。

对于一个名将来说,最痛苦的荆情莫过于天下太平。

陈胜起义。天下反秦,武臣率军狗赵地,又给李良看到了希望,他将井险献给了武臣,也因此成为武臣手下的重将。武臣派他定常山,他很轻松的完成了任务,武臣又派他略太原,行至石邑的时候,他才知道秦军已经赶到井险,堵住了那一面的冉口,就在他犹豫的时候,他收到了秦将的劝降信。信是以二世皇帝的口吻写的,要他戴罪立功,但是他一眼就看出来那是假的。他带着亲卫赶回邯郸请兵。却没想到会发生了那件事。这件事让他失去了理智,也断绝了他在武臣手下的前途,无奈之下,只的投奔了章邯。

因为他是赵人。先降秦,又反秦,接着又叛武臣。三叛其主,秦军的将领  包括章邯在内  都认为他是个反覆小人,在章邯手下这么久,他也没有的到章邯的重用。眼看着巨鹿一战之后,天下又将恢复统一,他十分上火,苦思冥想了几天之后,终于被他想出了这个办法:将胸中所有的学问写成这一部《李良兵法》,以请教之名呈给章邯,让他了解自己的才能,也许能抓住最后的机会。

章邯是个识货的,他一看到这个,兵法,就抛弃了原先对李良的成见,废寝忘食的反复阅读,不得不说,李良对兵法的理解确实高人一筹。即使章邯也觉的受益非浅。看到李良进帐,章邯放下手中的简策,长叹一声:“子善,你写的这个兵法实在太好了,我是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啊。”

“将军过奖了0与将军的丰功伟绩相比,末将的愚见又何足道哉。”李良谦恭的说道。

章邯坐起身,缓缓的摆了摆手,将手下的帛书放下,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子善。你我都是将兵之人,那些官场上的套话,能不说就不说吧。我章家虽然也是将门出身,但是不怕子善笑话,如果不是机缘凑时,我大概也和子善一样,老死在钱簿之中。”

李良沉默不语。他对章邯所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要不也不敢把希望寄托在章邯的身上。章邯和他一样,其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