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我明白了共尉露出一丝笑意,缓缓的点点头。
经过几天的准备之后,共尉出台了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政令。他要求各级官府对所属的各职务具体要求写出明确的文本格式,不仅留存备档。以备选官,更把这些要求公布于众,特别是贴到了西楚太学的公告栏上,美名其曰,请西楚太学的人才们帮着提提意见。这种事他其实并不陌生,前世的各种管理体系中,就有岗个说明书一项,对管理体系中的任一个,职务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中还分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秦朝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没有形成公文,只是由各级官员自己掌握。现在统一了格式。并且明确了要求。只是更明确化而已。 但是这个,看起来只是对现有政策加以明确化的举措,在西楚太学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苦读的士子发现,原来当官根本不需要读那么多的经典,说得难听点,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特殊岗们,《诗》《书》《礼》《易》《乐》《春秋》。一个也用不上,绝大部分的岗个要求只是认字而已。
与此同时,共尉推出了另外一个让商人们惊喜不已的决定,消除商人的贱民身份,取消七科谪中四项与商人有关的规定,商人做为四民之一,从此可以平等的享受选官的权利。这个消息一出,咸阳沸腾了。孔老夫子的血压也高了,他再也顾不得史书不成,不出太学半步的誓言,坐着马车赶到了咸阳宫,一见到共尉,他就拜倒在地,放声大哭:“大王。这是亡国之政啊,请大王无论如何都要收回成命
共尉对他的到来早有准备,当下不急不燥,亲自上前扶他起来。笑容满面的问道:“夫子,何以至此?”
孔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半天才缓过气来。也不管自己的手干净不干净,一把拽住共尉的袖子:“大王,重农抑商,并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只走出于耕战的需要。商鞍虽然残暴不仁。可是这个举措,却是深合行政之本的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九节 定量计算
儿谢给共尉算了,笔帐。通常的亩产为一亩,石半到两据公口,关中的水利好,亩产更高一些,大概在两石至两石半之间,虽然有些田号称能亩产十石,但那样的田数量太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户人家。有田百亩,年出两百到两百五十石,一家五口,以夫妻带三个孩子算。丈夫是壮丁,年二十一石,妻子是壮女,与长子中男同样的口粮标准,是十四石,还有两个孩子是幼子,年十石左右,这样一家人每年仅是吃饭,就要近七十石,是他们出产的三分之一强。也就是说,一家人耕地百亩,能另供两家人吃。而且是仅仅是粮食供应,这还是好田。同时农夫还要全力以赴,也就是《吕氏春秋》里讲的一夫耕能供十夫食的上田夫。实际上,由于始皇帝登基以来,连年不休,关中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边疆不稳,又导致畜牧主的逃离,耕牛大幅度减少,秦的农业已经没有赢政刚网登基时的水平。换句话说,国家可供养的非生产人口更少,在支持必须的军队和官府之外,根本没有余力再去支撑大量的商业人口。
更重要的是,商业致富快,商业的兴盛,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将大量本应该从事农、工等本业的人口吸引到商业上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农业崩溃,粮价疯涨,人心大乱。
孔稣然后又给共尉讲述了一个,事实,都说秦人重农抑商,实际上原先秦人是不抑商的,他们来自西陲。一直以畜牧渣猎为主,商业也是他们很看重的致富途径,为什么他们到关中之后,反而抑商了呢?因为农业的产出更多,同样的人力,花在农业上。比畜牧渔猎能养活夹多的人。所以商鞍以耕战为本,打下了秦人争夺天下的强大基础,要不是赢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哪轮到你来入主关中。
共尉看着唾沫横飞的孔稣,不仅不生气,反而有些高兴。老夫子这大半年以来改变了不少,他不仅读《吕氏春秋》这样的杂家著作了,而且还研究了秦人的历史,看来让他编那部史书是对的,要不然他哪会有心思去读秦石的史书《秦纪》。老夫子说这些,当然有坚持儒家治国理念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老夫子是怕他急于求成,毁掉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就凭这一点,共尉就觉得十分欣慰,哪怕老夹子的唾沫快喷到他脸上。他也不介意。 等孔婉说完了,共尉也不作评价,让人拿来了茶水让老夫子先润润嗓子,然后让人找来了少府宝珊。不大一会儿,宝珊夹着一只算盘赶了过来,向共尉行了礼,又向孔卑致意。孔稣昂着头,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他对这个,有史以幕第仁个以女子身份登九卿之位的女商人很反感。一直认为这是共尉胡闹,是为了和那个小寡妇之间牵线搭桥,而不是为了国计民生。
“老师宝珊放下算盘,口称孔婉在西楚太学的尊号,这个老师的意思不是说孔婉年纪大,而是说他学问高,资格老,是师傅中的师傅。孔销不在乎那个祭酒的称号。也不在乎共尉封给他的文通侯爵,但是对这个老师,他却十分满意。宝珊这么称呼他,也是一个十分得当的称呼。
孔稣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老师,此政令出台之前,大王曾召集相关臣工商议此事,经过周密计算,认为可行,这才公布的。”宝珊不慌不忙,也不为孔的的牛气着恼,她左手摆开算盘,噼哩啪啦的一阵响,右手执笔,在淡黄色的纸上奋笔急书,口述笔写,不大一会儿,就写满了一张纸。
“这是我们计算的结果,请老师过日。”宝珊将纸和算盘一起推到孔稣面前。孔稣狐疑的接过纸。仔细看了看,上面写的是整个秦国的人口数,田亩数,生产性人口与非生产性人口,全国年消耗粮食,全部历历在目,计算结果是,未来五年内,只要把商业人口在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以内,根本不会影响全国的粮食生产。
百分之三,以关中近千万的人口基数算。那就是三丰万人,仅以咸阳近百万的人口算,那也是三万人。
“咸阳不事生产的人更多,当其让他们闲着生事,不如让他们经商生财宝珊不失恭敬的一笑:“如有计算失误之处,请老师指教
孔处无话可说,他习惯了定性。对一件事情,先看合不合道,但是宝珊是定量,她把每一个数字都写出来。通过精密计算,分析其可行性。不得不说,这个办法比他的定性要准确得多。他考虑到的,宝珊都考虑到了,他没考虑到的,宝珊也考虑到了。有些模楞两可的问题,通过数早分析,能不能干也一目了然。
孔稣再看向宝珊的目光有了些改变。这今年轻的女子果然非同可。居然将这么复杂的一个帐写成这么清晰的几行字,用事实说服了他。孔所放下纸,情绪平静了下来,他抚着胡须想了想。又问道:“这些都是以风调雨顺为基础的。万一遇上点天灾人祸,国家岂能没能储粮?你们的余地。是不是留在太少了?。
宝珊见孔婉虽然还是不放心,但是语气却由质问变成了询问,知道他其实已经同意了,只是不有些不放心而已。宝珊微微一笑:真如老师所言,现在关中的壮丁不足,耕牛不足。产量龟帆高余地。大王已经派人去北地寻找乌氏。希望和他们合作,在西北建立起几个牧场,养牛养马,备耕备战。到时产量还有会很大的提升余地,我们根据以前的数字统计,大概再提供两成是有把握的。”
孔处轻轻地吐了一口气,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也就放心了。乌氏以放牧为业,找他合作。的确是个好法子。不知找到了没有?”
一直坐在旁边不说话的共尉插了一句:“找到了,不过不太顺利。”
孔的有些不快:“这个乌氏是怎么回事?大王降尊行贵,和他一个贱民商量,他还推三阻四?”
共尉笑了,“先生错怪乌氏了,他们倒是很情愿回来,可是匈奴人不准,头曼单于向我狮子大开口,要了今天价。”
孔的低下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问道:“大王准备怎么办?”
共尉摆摆手,不以为然的说道:“等这两天忙完了,我要去打个劫。我要让头曼知道,不仅是蒙恬会杀人,我也会杀人。”
孔稣出人意料的没有发火。他皱着眉头说:“大王要打匈奴 左有章邯,右有司马欣。可得先解决了,要不然,他们从中掣肘,对大王不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