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因果道

第37回 编故事趣谈鸳鸯,研模式藏暗黑招(2 / 2)

李一杲这边笑得正欢,那笑声就像一颗炸弹,“轰”的一声,把赵不琼给惊动了。赵不琼风风火火地走过来,抬手就是一记“旺夫”的一巴掌。这一巴掌下去,打得李一杲一个激灵,刚刚还肆意的笑容瞬间僵在了脸上。

就在这时,陆静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到了王禹翔和思思身边,笑着说道:“小师弟,咱们的大作已经完工啦,直接传你手机上喽!”

王禹翔正和思思你侬我侬地黏在一起呢,听到这话,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么快?该不会是为了赶时间,质量不过关吧?不过,他表面上还是很淡定地点了点头,应声道:“好嘞!”然后麻溜地掏出手机,快速浏览起故事内容,还不忘顺手转发给思思。看着看着,他忍不住赞叹了一句:“哇塞,太棒了!”接着就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脸上满是得意的神色。

无问斋志异·凡·第六篇·书生花妖王禹翔避世于武侯祠之侧,栖身于一古朴大院,已逾半载。月圆之夕,皎洁之月如银盘高悬,清辉遍洒,照临宇翔之面,其目含忧带盼。翘首以盼白兔之至,然时至夜半,玉兔无踪,沉吟半响,题诗一首:

月华皎洁照孤舟,玉兔无踪人独愁。

夜半梦回思往事,心中犹记旧温柔。

诗成,便觉昏昏欲睡,趴伏书案之前,渐入梦境。梦中,白兔飘然而至,鞠躬为礼,出人意料地口吐人言。

兔言:“吾乃思思仙子之灵宠,每次前来,皆是仙子附身。前几日,有大鱼妖挑战思思仙子,双方激战,仙子不敌,被大鱼妖掳走。吾跟踪至苏州一处名为渔隐园的地方,见仙子被关在水牢之中。大鱼妖赴友人之约饮酒,吾趁机潜入,找到水牢。仙子嘱吾告知你,她唯一的友人便是你,希望你能请来法力高强的得道高僧,救她出牢狱。”

王禹翔从梦中惊醒,心中焦虑万分。他乃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何以救得仙子?忽地,他想起了自己的恩师无问仙,乃是归隐之前的剑道宗师。于是,他立刻前往无问山,恳求恩师出手相助。

无问仙听后,掐指一算,道:“思思仙子乃你前世庭院中所种茶花树修炼成花妖,如今寿元已尽。若要救她,你需以寿元相抵,她活一日,你便减一日寿元。你,可愿救她?”

王禹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无问仙随即祭出一枚剑丸,抛向空中,口中念道:“疾!”剑丸化作一道流光,载着王禹翔飞向了天际。

刹那之间,他们便来到了一座庭院的上空。无问仙大喝一声,将剑丸丢下,化作一张剑网,兜头而下。庭院中的鱼妖虽然奋力反抗,但终因法力不济,被无问仙轻易拿下。

无问仙轻轻一推,王禹翔便跌入庭院的水池中,吃了几口水后便沉入水底,昏迷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身边站着一个仙女和那只雪白的兔子。仙女柔声问道:“相公,你醒了?”

原来,无问仙收走鱼妖后,水底的牢笼便自动打开,思思仙子趁机逃了出来。她看到王禹翔沉入水底,立刻将他救起。

自此以后,王禹翔与思思仙子结为夫妻,在这院子里定居下来。每当思思仙子回想起那从天而降的恩人,她都会感慨万分。为了感谢无问仙的救命之恩,她便将这座庭院改名为“网师园”。

夫妻恩爱共渡三载,忽一日,僧人化缘至门,思思仙子赠以十金,僧退还,言但求食足矣。王禹翔闻之,自厨房取残羹与之。思思仙子阻之,亲为烹饪。饭熟菜香,奉于僧前。僧食毕,顾思思曰:“汝本死人,以相公寿元续命,汝活一日,相公减寿一天。”思思仙子大惊,问:“如何是好?我愿赴死,以延相公之寿。”王禹翔知其然,但不愿独活,愿与妻共赴黄泉。然思思仙子劝之,能共享半生,已心满意足。

僧人道:“汝夫妇情深,吾有一法,可让你们经历三生劫难,需历无尽痛苦,然可得三生缘分,汝愿否?”夫妻二人执手相视,共赴苦难,愿受此法。

僧言:“月圆之夜,至杭州西湖段家桥,持此伞候雨,雨过天晴,汝等劫难即始,劫尽则终。”言罢,飘然而去,留一铁骨大伞于地。

夫妻二人遵嘱,手牵手至西湖段家坝,候月圆之夜。及至夜半,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闪电击中铁骨大伞,伞化轻烟消散,段家坝轰然而断,思思仙子亦应声而倒,王禹翔心急如焚,抱起思思仙子疾奔市中,遍寻名医。名医皆摇头叹息,言思思仙子病入膏肓,实乃亡人,无药可治。

王禹翔与思思陷入绝境,御医方鹊忽至,谓之道:“若欲救思思仙子之命,非求助于无问仙不可。”宇翔闻言,惊愕失色,曰:“无问仙乃吾师也,然吾仅知其儒剑之道,未知其亦通医术。”方鹊曰:“无问仙成仙前,曾为儿科郎中。因遭人掠夺家财,无力再行医。遂苦修剑术,终以剑道证仙。然其医术未忘,若得其助,或可救思思仙子。”

宇翔又问:“吾妻乃女子,儿科郎中岂能医治?”方鹊曰:“思思仙子之疾,乃神魂受损。神魂为先天之物,儿科郎中深谙其理。故无问仙或有法治之。”

王禹翔闻言,急赴无问山,跪求恩师,无问仙曰:“一者,赴台湾海峡,至日月潭,浸你妻之体于潭水七七四十九日,得日月精华聚体。二者,寻日月两族聚居之地,得村民之心,开祭坛祭拜七七四十九日,聚日月灵气聚魂。三者,待魂魄重聚,新生命成,不再剥夺你寿元。”

王禹翔拜谢恩师,辞别下山。租舟渡海,历经艰险,至日月潭,置思思仙子于潭中浸泡。四十九日后,思思仙子肤色渐润,然仍昏迷不醒。

王禹翔复乘舟归至杭州湾,四处访寻日族与月族之踪迹,然世人皆茫然无知。王禹翔心想,天下之大,终有日族月族之所在。遂买马车,餐风露宿,遍访名山大川。历三年有余,至云贵高原,见当地人以溜索往来于险峻山崖之间。一日,王禹翔见一老汉悬于溜索之中,所依之树摇摇欲坠。王禹翔大惊,急下马车,置亡妻于路旁,驱车直奔树下,以车顶住。树倒,车毁,溜索剧震。老汉借势飞跃,安然落地。

老汉拱手致谢曰:“公子救命之恩,没齿难忘。敢请至敝村一叙,共饮一杯。”王禹翔答曰:“多谢老丈,然吾有要事在身,须带吾妻寻找日族月族,以治其神魂之疾。敢问老丈,此地可有日族月族之踪迹?”

老汉闻言,蹙眉思索,乃曰:“吾未曾听闻日族月族之名。然吾族信仰月神,或有公子所寻之物。”王禹翔闻言心动,想或此即月族乎?遂抱疾妻,随老汉至其村落。

村落依山傍水,千户苗寨,蔚为壮观。老汉引领王禹翔至寨中大殿,乃自称为大祭司。王禹翔恭敬地将妻置于地上,请大祭司检视。大祭司沉吟良久,乃曰:“吾族可举行月祭,凝聚月之精华,或有助于公子亡妻之疾。”

王禹翔闻言大喜,叩谢不已。大祭司遂命族人准备月祭事宜,王禹翔亦随祭司习仪。祭典盛大而神秘,月华如水,洒落寨中。王禹翔心怀虔诚,默默祈祷。

祭典终了,大祭司谓王禹翔曰:“月之精华已凝聚于此符箓之中,公子可带之归去。然吾须告诫公子,此符虽有神效,亦非万能。公子仍需悉心照料亡妻,以诚心感动天地,方能使她苏醒。”

王禹翔既知侗族为月族,复思日族必有他名。乃问大祭司曰:“此间可有信奉日神者乎?”大祭司答曰:“信奉日神者,白族为最。彼等居于西千里外,有美湖名洱海,又有雪山苍山,壮丽非凡。日光照耀雪山融水,即日神之精华也。”

王禹翔闻之,大喜过望,遂辞别村民及大祭司,负思思仙子于马背,向西而行。越山涉水,历一月之余,终于遥望大雪山。心信此即所求之地,妻子重返阳间之望在此。

至山脚下,但见湖波浩渺,湖畔古城巍峨。王禹翔随人众入城,问之,乃知为大理古城,居民多白族。访城主,述其妻子之病,城主亦感动,然曰:“我族无祭祀,唯蝴蝶漫天时,日神精华方至。”宇翔问:“蝴蝶何时漫天?”城主曰:“此难定也,或一年,或数十年。”

宇翔亦不失望,负思思仙子至苍山下,观泉水潺潺。思曰:“蝴蝶所喜何物?”乃于泉水旁筑小屋,安顿思思仙子,四处寻觅。见蝴蝶所栖之花,皆移植屋旁,以泉水灌之。日复一日,屋旁花种愈多,色彩斑斓。春至,蝴蝶纷至,采蜜于花。

宇翔精心灌溉,照顾思思仙子,不觉已过十数年。一日,有少年来至屋外,见花丛,步入。宇翔惊喜,邀其入座,述与思思之事。少年聆听津津有味,问地名何?宇翔思之,此地原无名,然愿蝴蝶飞舞,遂名之曰蝴蝶泉。

少年颔首,唇边逸出一抹淡雅之笑,娓娓而道:“蝴蝶泉之名,宛若诗中之仙,清泉涓流,美矣。然若无彩蝶蹁跹,泉之韵味,岂能完美?”言罢,轻捧泉水,啜饮之间,赞不绝口:“泉水之甘,犹如琼浆玉液,清冽之中,尽显天然之味。愿君守护此泉,使其永葆清冽之姿。”

言罢,少年昂首向天,口中泉水喷薄而出,化作万千缤纷之蝶,翩翩起舞。蝶翼轻展,色彩斑斓,犹如天地间的精灵,在花丛间穿梭,翩翩起舞,舞姿婉约,飘逸动人。

王禹翔目睹此景,心潮澎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转身欲向少年致谢,然而少年已化作一缕清风,飘然而去,踪迹难寻。忽闻一温柔女子之声,轻轻吟咏:“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王禹翔回首望去,只见思思仙子从屋中款款走出,仰望苍穹,眼中流露出无尽的赞叹。

自此,蝴蝶泉之名传颂四海,王禹翔与思思亦终得团圆。此乃日神之恩泽,亦是王禹翔之诚心所感。天道昭昭,善恶有报。王禹翔之事迹,犹如璀璨星辰,照耀后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