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僧讲故事从来不是随兴所至,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精心雕琢的佛珠,表面看似平凡,内里却暗藏玄机。他给弟子传道的方式共有三种,而这三种方式,便是他毕生修行的三大法门。
最常见的便是讲解式传道。他会先抛出一个概念或定义,再通过具体案例让弟子们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方式看似简单粗暴,却如同佛门中的“戒律”,是入门弟子必经的第一关。在无问僧看来,这并非真正的传道,而是最基础的知识传授。那些被认为“愚钝”或犯错的弟子,往往会被他用这种方式“度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迷途者前行的道路。
第二种方式便是讲故事。他的故事如同禅宗公案,表面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把钥匙,能否打开其中的宝藏,全凭听者的悟性。这种方式虽算是他暗中传道,却也因此成为了门人弟子眼中的瑰宝。他们会将每一个故事录音存档,回去后反复聆听、琢磨,只为从中领悟那深藏的道理。
至于第三种方式,则是真正的传道之法。他会设局挖坑,让弟子陷入困境,在绝境中完成自我觉醒与顿悟。这种方式最为艰难,但也最为珍贵。能够在这种考验中脱颖而出的弟子,无一不是人中龙凤。而王禹翔,正是其中之一。
无问僧讲完故事后,目光落在王禹翔身上。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虽听懂了故事的寓意,却仍带着几分得意之色。无问僧心中一怒,当即指着王禹翔骂道:“好你个小子,竟然还敢在我面前嘚瑟!看来不惩罚你是不行了。来,你给我解释清楚,为什么用‘画舫’的‘舫’字而不用‘工坊’的‘坊’字?解释不通的话,就把你剁碎了丢下锦鲤池喂乌龟!”
王禹翔倒也不惧怕无问僧的威胁,他微微一笑,开始娓娓道来:“用‘舫’而不用‘坊’,这其中另有深意。第一,‘坊’字代表的是固定与稳定,而咱们的短片项目恰恰相反,人和地点都在不断变化。‘舫’字则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与咱们的项目特质完美契合;第二,‘坊’讲究的是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可咱们这个项目不求完美,只图一个乐呵。‘舫’字原本就是游山玩水之用,更符合咱们轻松自在的理念;第三,‘坊’还有历史沉淀的意思,比如百年老坊,光靠历史就能唬人。咱们呢?不追求什么百年经典,只在乎当下玩家的欢声笑语。管他以后是夸是骂,咱们只管玩得开心!所以啊,‘舫’字才是咱们的最佳选择。”
无问僧听完王禹翔的解释,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这小子脑筋转得快,要收拾他还得动点脑筋。他目光一扫,注意到思思在一旁紧张得快要坐立不安了,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他眼珠一转,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问王禹翔:“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你是不是都忘光啦?那故事里可藏着不少玄机呢,要不你也给我提炼提炼?”话音刚落,他又补了一句,“不过,佛学那套可别往上套。”
王禹翔摸了摸后脑勺,一脸无辜地说:“不能用佛学啊?那我试试…嗯…知恩图报、人生无常、因果报应…”话还没说完,无问僧就板起了脸,瞪着眼睛打断他:“停!不是说了别用佛学观点吗?枇杷啊…”
张金枇一听,立刻轻轻拍了拍王禹翔的后脑勺,笑着说:“老师,我已经把小师弟打醒了。”又瞪了他一眼,“你不知道老师修道修仙的吗?赶紧再想。”
王禹翔苦着脸,小声嘀咕:“老师您也说过佛本是道嘛。”但很快,他眼睛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兴奋地说,“哦,对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三大启示:得失之间的平衡、时空交错的和谐、自然生灭的超然态度。老师,这答案能给满分不?”
无问僧心里暗暗赞许,心想能传承自己衣钵,的恐怕只有这小子了。但他脸上却装出一副怒容,恶声恶气地说:“你以为整几个高深的概念就能糊弄我?我听不懂行不行?滚滚滚,别惹我生气!”
王禹翔一看无问僧这怒容,心里顿时乐开了花,他知道老头子这是认可自己了。他忍不住对旁边的思思挤眉弄眼,然后拉着她往旁边挪了挪:“好好好,我这就滚!”
无问僧也不理王禹翔,转头看向赵不琼,脸上瞬间换上了和蔼可亲的笑容:“不琼啊,想不想听故事啊?”赵不琼一听这话,心里也乐开了花。她知道老师刚才点拨完小师弟,现在轮到点拨自己了。她赶紧点头如捣蒜,手忙脚乱地掏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按下了录音键。
无问斋志异·凡·第八篇·滴水仙踪话说滴水国,遥邈之地,有山名无问,仙观坐落于巅。仙人居此,门徒众多。一日,山下民有求于仙,言饥荒肆虐,恳请垂救。无问仙召二徒,男曰李一杲,女曰赵不琼。仙人赐仙剑一柄,布袋一只。剑能斩妖除魔,然日仅一用,力竭须待旦;袋日出一石米,亦须待旦方复。二徒各取其一,奉命下山,拯民于水火。
李一杲择仙剑,往北方行。闻有恶霸肆虐,乘夜黑风高,潜入贼巢,斩恶霸,取其财以济难民。名声鹊起,四方来归,遂组民团,攻恶霸之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赵不琼择布袋,则南行,至大城之外,见难民如潮。城主禁其入,虑生事端。赵不琼于荒郊置锅,取沙土炒热,化为粉尘,注水煮沸,投以大米。告饥民曰:“伐木者,得粥一碗。”饥民纷纷应命,以换粥食。
城中富户闻讯,出观而不语,返而传言赵不琼以沙煮粥,惑乱民心。木材堆积如山,赵不琼又令难民垦荒,以粥为食;继而筑长管引水灌田,生一异种作物,名曰苦薯。分田于民,令其收割,然须缴半数为税。
城中富户再见此景,取种归家,煮食觉味劣,遂又传赵不琼之恶。一年过去,李一杲民团声势浩大,难民相随如云。然可夺之财主日少,军师谏曰:“财主之财,皆有血腥。”李一杲以为然,遂向非恶贯满盈者伸手。
赵不琼处,难民日增,田土将尽。乃告最早从之者曰:“归尔故乡,垦荒为生。苦薯种带去,无须缴税。然他日收成,须以半献。”难民遵命而去,一年后,悉数返赵不琼处,献苦薯之半。
城中富户见难民皆去,出城视田,欲占为己有。赵不琼言明此乃难民所垦,难以相让。又出一物,谓之美酒,赠富户试之。富户觉味美,争购不已。然赵不琼酒不敷求,富户乃逼其交出酿酒之法。赵不琼不从,被围攻,然以仙法退之,反制城主于股掌之间。城主惧,唯命是从。自此,赵不琼以苦薯酿酒换珍宝,富甲一方。然人言其贪婪妖女,压榨穷人,恶名昭彰。
赵不琼于居处建堡垒自卫,虽富户贫民皆不满,然畏其威,莫敢犯。李一杲则继续掠夺,凡富者,尽皆抢掠。终至赵不琼之城下,民团攻之不克,皆因城上有机关木偶,箭矢如雨,杀伤惨重。李一杲登高望之,见城上女侠,正是赵不琼。遂祭仙剑,心乱如麻,不忍杀之。思及身后难民,决心已定,终以剑自刎。
其民见领袖死,大乱,相互残杀。赵不琼见状,厉声止之,以箭雨相威胁。众皆惧,不敢动。赵不琼乃令城主分难民于各地,以劳换食。收敛李一杲尸,置于布袋中。
又一年余,难民问题悉解,赵不琼令之归乡。于城堡中制木偶,肖己形貌,以之与人交涉。十年之后,赵不琼返无问山,拜见师父无问仙,痛哭流涕。问其故,答曰:“师兄不忍杀我,自刎以殉道。愧对师父,愧对师兄。而山下之人,竟以妖女恶霸之名玷污师父清誉,弟子实不忍闻。”
无问仙笑曰:“声名乃过眼云烟,何足道哉?既无玷污,又何来愧对?”遂取布袋,一抖之间,李一杲形影复出。见师父,恸哭失声,自陈过错。无问仙轻抚其顶,李一杲顿悟前尘往事及赵不琼所为,羞愧难当。转身见赵不琼,无言以对。
自此,二徒幡然悔悟,随师父修炼,再不问世事。而滴水国之难民问题,亦成传说,流传于世。
......
无问僧讲完故事,目光落在赵不琼身上,语气平和地问道:“不琼,你说说看,听完这个故事,有什么启发?”
赵不琼刚想开口,无问僧却摆了摆手,打断了她:“你先别急着说。这故事寓意复杂,先别急着表达,好好想想。想到什么就写下来。”
赵不琼点点头,从桌上拿起一张纸。她一边回想着故事的情节,一边轻声播放无问僧刚刚讲的故事录音。她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认真思考。片刻后,她的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将自己的感悟一一写下。
无问僧的目光又转向王禹翔:“翔子,你觉得故事里的赵不琼,是不是显得有点心黑手辣?”
王禹翔思索片刻,点了点头:“确实有点心狠手辣的感觉。但她毕竟是奉命下山救灾的,而且她确实做到了。手段虽然强硬,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无问僧转头看向张金枇:“你的看法呢?从你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什么?”
张金枇微微一笑:“我看到了人性。”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人心无善恶,只有利益。善与恶的区别,往往只在于你站在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