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因果道

第58回 青龙石脉蕴真意,生命真谛启尘心(1 / 2)

赵不琼站在翰杏园的庭院里,目光落在无问僧精心打造的“悠哉人生“造景上。微风拂过青龙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带来一阵清凉。她轻轻抚摸着一块青龙石,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童年。

小时候,她对欧式庭院的浪漫优雅痴迷不已。那时的她总觉得,只有那些对称的花园、精美的雕塑和喷泉才能代表真正的“高级“。父亲赵雄疼爱女儿,干脆将家里的别墅装修成了欧式庭院。喷泉边、花坛旁,总能看到赵不琼捧着漫画书的身影。

“那时候觉得一切都那么美。“赵不琼轻声自语,“喷泉的水流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浪漫的故事。“

然而,随着见识的增长,她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令她心动的欧式元素,在她眼中渐渐变得浮夸而缺乏灵性。她开始欣赏起苏州园林的简约与空灵——尤其是太湖石和灵璧石所营造出的“瘦、漏、透、皱“之美。

赵不琼第一次来到翰杏园时,就注意到这里只用了青龙石来打造假山造景。当时她不禁疑惑:无问僧是买不起太湖石和灵璧石,还是另有深意?

如今,看着无问僧用青龙石打造出的“悠哉人生“景观,她终于明白了答案。

青龙石,又称英德石,产自广东英德地区。它以其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著称,表面多为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粗犷美感。这种石头不像太湖石或灵璧石那样注重“瘦、漏、透、皱“的特点,而是更注重其天然的质朴与厚重。

青龙石在四大名石中,最擅营造小巧之景。

这块不足一米见方的地方,经过无问僧的巧手改造,竟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气势。最大的那块青龙石不过三十多公分高,其余的则是十公分左右的小块石头,甚至有些只有几公分大小。但无问僧却用石胶和骨架胶将它们砌成了起伏连绵的山脉,衬托着躺在石磨盘上的小和尚雕像——那尊雕像在赵不琼眼中,俨然成了一座“小卧佛“。

赵不琼蹲下身,仔细观察无问僧使用的青龙石。每一块石头都保留了其自然的纹理和质感,未经打磨,显得古朴而真实。无问僧巧妙地利用这些石头的形态,在缝隙间用水泥填平,确保了整体结构的稳固。

看着无问僧的作品,赵不琼突然意识到——青龙石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质朴与自然。无需过多的人工修饰,只需将其本身的美感展现出来,便足以打动人心。

无问僧的作品也是如此。他没有刻意追求光滑圆润的效果,而是让每一块石头都保持着其原有的质感。这种做法不仅保留了青龙石的独特魅力,也让整个景观更具生命力。

赵不琼站起身,轻轻拂去膝盖上的灰尘。她突然明白——无问僧之所以选择青龙石,正是因为这种石头能够最好地体现“大道至简“的理念。

在欧式庭院中,人们追求的是华丽与对称;而在苏州园林中,人们追求的是空灵与意境。而在这里,无问僧用青龙石打造出了一个质朴而真实的世界——一个回归本真的世界。

赵不琼搞定泡茶后,又回转道前院,去看向无问僧做假山,看了一会,她不禁忍不住问道:“老师,您这假山,是追求'大道至简'吗?“

无问僧没有回答,只是继续专注于手中的工作。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赵不琼会心一笑——答案已经写在了他的作品里。

陆静在青萝市场溜达了一圈,买了两大袋水果——一袋小番茄,一袋车厘子。提着沉甸甸的袋子,她哼着小曲儿,悠哉地往翰杏园走去。

翰杏园的大门半掩着,陆静轻轻推开门,探头往里张望。无问僧正拿着手机对着假山景观拍照,赵不琼站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无问僧讲解什么。

“静静啊!“无问僧一见到陆静,立刻放下手机,笑逐颜开地招手,“快来瞧瞧我刚鼓捣出的新景观——叫'悠哉人生'。“

陆静好奇地凑近,站在赵不琼旁边。无问僧指着假山景观,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

“你们看这儿——这最大的'山',我叫它'背后有靠山'。沿着山下来的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山脉,就是'人生曲折无常'。小和尚悠哉地躺在石磨上,这就是'躺平享受,消磨时光'的意思。再瞅瞅这石磨上的人字形青龙石树根小溪流——水缓缓地流过躺平的小和尚,象征着看人间如流水般匆匆。为啥用这干木头做溪流呢?这就是'看人生如枯木般沉静,看人心如顽石般坚韧'。过两三个月,这溪流上估计就长满青苔了,到时候景色就更美了,更自然了。“

陆静和赵不琼听得直点头,虽然心里头雾里云里的,但还是敷衍地赞了几句。

无问僧兴致正高,突然转头问陆静:“静静啊,你说说,为啥我在这'悠哉人生'造景里选小和尚,而不是仙人或书生啥的?“

陆静随口答道:“老师,是不是因为和尚象征着清净、无欲无求啊?“

无问僧又转头问赵不琼:“那为啥这景观里用的是小童和尚的卧佛像呢?“

赵不琼回想起前几天和陆静在青山峰顶聊过的那段话,似乎有点头绪,答道:“老师,是不是象征着回归童真,才能超脱啊?“

赵不琼的回答似乎勾起了无问僧的回忆。他沉默了片刻,一幕幕童年往事浮上心头——被人欺负、四处跟同学干架的日子......他的脸色突然暗了下来。

“去荔龙兰亭等我一下。“他指了指北边,“我先去洗洗手,收拾收拾,一会儿就来。“

两人刚要转身离开,无问僧又叫住她们:“去无问斋中间左边第二个格子,拿那里的老班章茶饼。老班章上面最顶上的那个格子,有一罐二十五年的新会陈皮。你们拿过去泡这个茶。“

陆静和赵不琼点头应了,提着水果往荔龙兰亭走去。

无问僧回到假山景观前,继续摆弄着一块匍灯藓。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青龙石溪流树根上,左摆右挪,直到满意为止。拍了几张照片后,他才心满意足地去洗手。

赵不琼从无问斋取了老班章和新会陈皮,缓步走向荔龙兰亭。陆静则洗净了一盘小番茄和车厘子,也端到了亭中。此时,赵不琼已将老班章茶饼与新会陈皮泡成了一壶茶,茶香袅袅,氤氲在空气中。

两人默默品茶,各怀心事,谁也没有开口。茶盏间,沉默如同一层薄纱,轻轻笼罩着她们。不一会儿,无问僧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在赵不琼对面坐下。赵不琼将主人杯中的茶水倒掉,重新斟满一杯热茶,双手恭敬地递给无问僧。

无问僧轻啜一口,细细品味,赞道:“五年果香,十年木香,十五年药香,二十五年啊,那都是神香了。这陈皮,真不错,药香醇厚,神香若隐若现。”他抬头看了一眼赵不琼,笑道:“不过你这陈皮放得似乎有点多了。”

陆静一听,笑着插话:“老师,这陈皮是我后加的,四师姐放的不够味儿。”

无问僧露出一副怀疑的表情,笑道:“哟,你这泡茶手艺就这水平?”

陆静平时喝茶口味重,喜欢陈皮那股浓郁的果香味。刚才喝茶时,觉得陈皮味淡,便又加了些,结果还是没味。这下被无问僧这么一说,心里有些窝火,但又不好发作,连忙转移话题,一脸好奇地问:“老师,您咋自己动手做起景观造型来了?这又不是您的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