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氏家族如今已经掌握了荆州扬州江州的兵马,唯一需要忌惮的便是豫州和徐兖两州的兵马成为他想要成大事的阻碍。此次北伐正是乘机调动和攫取豫州和徐兖两州军事的一个契机。 只需要攻克邺城,灭了燕国。桓氏的声望便足以碾压司马氏皇族。到那时,荆扬江豫徐兖六州军事在手,又挟灭燕国之威,大晋朝还有谁能够和自己比肩?司马氏但凡有一点自知之明,便当主动让 贤。 所以,桓大司马决定和同慕容垂进行一场真正的较量。之前的几次小的交锋虽然失利,但算不得什么。主力大军作战的胜败才能定局。 慕容垂上奏请求出战。他告诉慕容暐等人,不战而走,会丧失军心民心,也有损鲜卑族的光荣。他愿意领军一战,如果败了,再走也不迟。 虽然慕容暐和慕容评对慕容垂深怀戒心,但是大敌当前,大燕面临强敌灭国之危之时,不能再想太多。吴王之前勇冠三军,百战百胜,或许他可以扭转局面。 于是,在灭国危险之前,慕容暐选择了让慕容垂接替慕容臧担任南讨大都督之职,会同征南将军慕容德一起率军五万,进军坊头,阻击大晋的兵马。 与此同时,慕容暐派出使者前往秦国向大秦天王苻坚求救。秦国和燕国虽然之前年年征战,互为仇敌。但是,同为五胡之中的胡人,都瓜分了大晋的中原和关中之地而建立了庞大国家的两国的共同敌人却是大晋。胡汉之间的矛盾,永远是最优先的矛盾。慕容暐希望苻坚能帮他一把,出兵救援。 当然,只谈这些是没用的,还得给氐人些实际的好处。慕容暐让使者带去的求救文书上边许诺,如前秦发救兵帮忙击退大晋的兵马,他将割让燕国虎牢以西的土地给秦国,作为酬劳。 本来桓大司马如果能够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向邺城的话,大燕君臣是完全没有时间做出这些安排的,慕容暐甚至都要弃城而逃了,桓温率大军如果全力进攻,慕容暐肯定会不顾一切的逃走。 然而,桓大司马为了确保粮食物 资的充足,在坊头驻足不前,休整兵马补充物资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正是这宝贵的十多天时间,给了燕国启用慕容垂率军抵御的机会。 当桓大司马终于开始派前锋兵马进军邺城的时候,他们遭到了慕容垂的阻击。连续几场小规模的战斗,都以北伐大军的失败而告终。桓温这时候才意识到,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当他得知前方领军的是慕容垂的时候,桓温知道,接下来的战斗怕不是那么容易便能得手了。燕国慕容垂之名,不仅在北方的大地上传扬,大晋也同样知道他的威名。 但是,桓温没有退缩,此次北伐,他的目标就是要攻下邺城,灭了燕国。作为大晋如今权势熏天的人物,他的声望和实力已经到达了顶峰。此次他以北伐为名,征召了徐兖两州郗氏的兵马,以及豫州袁真的兵马。这两处兵马正是在他掌控之外的兵力。是他梦寐以求想要拿到手的兵权。 大燕的战神果然名不虚传,他仿佛为了领军作战而生一般,在战场上,他的每一个行动都符合作战之道。他既不冒进,又不胆怯,做出的决策直击对方要害,令对手痛苦不已。 桓大司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二十多天过去,石门水道未开,军粮即将耗尽。而更可怕的是,他得到了来自秦国边境的禀报。 秦人已经出兵了! 然而,就在桓温整军准备大举进攻的时候,又一件事令他措手不及。 入秋以来,来时从汶水清水再到黄河这条水路水位迅速降低,运送补给的船只已经不能从这条水路通行了。秋旱打乱了一切的计划,粮草物资通道的断开让北伐大军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大军每天消耗的粮草物资是巨量的,军中屯粮虽有,但是一旦后续断绝,支撑不了多久便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和慕容垂的大战不可能在数日内结束,若对方退入邺城之中防守,那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攻下。 粮食物资的补给,便成了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桓温有备用方案,他当即命人传令豫州袁真的兵马,令他进占位于西南方向的石门。只要占领石门,便可以开凿河道,连通睢水和黄河之间的水路,这条水路宽阔,大船可以通行,便可解决眼前的难题。 于是乎,桓温率领主力兵马不得不在黄河岸边和慕容垂的兵马继续对峙。双方都忌惮对手,都不敢贸然进攻。小的战斗虽时有发生,但全面作战却都谨慎之极。 北伐军在等石门被占领,河道被连通的那一刻。而慕容垂从来不是一个冒进的人,他知道此战干系燕国存亡,自然不可能 贸然主动进攻。他更明白以逸待劳,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越有利的道理。况且,他已经知道了晋朝兵马现在的尴尬处境。他决定让桓温陷入绝境之中。 慕容垂下令他最小的弟弟慕容德率领一万骑兵抵达了石门,袁真的豫州兵马抵达石门之后,慕容德发动了突袭。双方在石门大战,袁真虽然占据石门,但是在慕容德的不断袭扰之下,根本没有办法开通河道。 而在正面上,慕容垂也并不进攻,只严阵以待,和桓温继续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