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618、外汇小能手(1 / 2)

是《慢慢喜欢你》。

荆小强没咋公开唱过这首情歌。

当时罗列这首歌是给中森论证不要过于抠细节,用感情演唱,用词句来熏陶情感。

《同桌的你》也能做到,但太简单太极端,太有校园民谣的独特气息。

而《慢慢喜欢你》就是忽略掉演唱者那些过于精细的花招,淡淡的用旋律和歌词来勾勒画面。

这就是荆小强征服中森的论点,真正的高手是去展现,而非表达。

特别是那种矫揉造作的表达技巧,简直就是自得其乐的显摆。

杜若兰恰恰是完全受到荆小强的影响。

从她第一天开始跟着余舒凡学声乐,听到的却都是荆小强的歌声。

就好像她每天打沙袋、扎马步练基本功,但看到的都是顶尖高手的风范,自然眼光就极高,又极为踏实。

现在唱来都是绝无花里胡哨的转音、转调:

“晚餐后的甜点就点你喜欢的吧今晚就换你去床的右边睡吧这次旅行我还想去上次的沙滩球鞋手表袜子和衬衫都已经烫好放行李箱早上等着你起床…”

有些人写歌词,喜欢各种华丽辞藻,让人不明觉厉的感觉好有文化。

殊不知堆砌才是最容易的。

这样用生活中小细节打动人,让人立刻有了画面感。

透过音乐看到了影像,而不是计较几分音符,情感节奏这些专业领域的东西。

每个人都在生活,但能把其中细节精准提取出来,才是高手。

而杜若兰的演唱就符合这种叙事风格,淡淡的不疾不徐。

将情感揉碎,融化在唇齿发音中。

杜若兰还有个最大特点,她唱歌习惯于脱麦。

这是歌舞剧表现的基本要求。

哪有舞台上唱跳还拿着麦克风,甚至戴耳麦的。

所以她的胸腔共鸣从一开始就走的专业路子。

这也是荆小强被启发到的关键点。

普通人,只要没有器官缺陷,不求能够唱咏叹调,起码能用共鸣发声唱歌,那味儿已经超凡脱俗了。

这么好的歌唱方式,没有传播广大人民群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杜若兰这么落落大方的摆出演唱姿态,还有习惯性的双手动作。

慢歌表达感情细水长流嘛。

她的双手就像弹竖琴那样,轻轻在眼前弹跳。

肤若凝脂、粉润唇色、黑亮的发丝束成高高的马尾,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那双野生浓眉却带了点忧愁的平顺。

美得不可方物!

哪怕是最简单的黑色圆领t恤加牛仔裤。

都俨然是校园里最让人记挂的模样。

之前荆小强唱歌,全场都肃然起敬的惊叹。

杜若兰唱来却是所有人情不自禁摇头晃脑的沉浸。

“慢慢喜欢你慢慢的回忆慢慢的陪你慢慢的老去因为慢慢是个最好的原因…”

潘云燕开心的摇头晃脑。

汪老师就趁机给旁边的李佶上课:“你才十二岁,已经是超越无数人的优秀演员,舒缓点,多提升些自我感悟和视野,不要太功利的啥都盯着荣誉。”

因为这小女娃眼里放光啊,狼崽子贪婪羡慕的光彩!

写满了恨不得是我站在那的心思!

闻言才飞快的收敛下,但表情又是你个大妈懂什么的不以为然。

她十岁就从地方被选调去了军艺,比兰玲当初十二岁进文工团系统、邹珣是十五岁进艺校,都要早!

属于肉眼可见的那种天赋爆棚。

一路吊打同龄人,早就习惯信奉成名趁早的价值观。

汪茜带过多少孩子了,内心轻叹,交给荆小强想办法吧。

“文工团那边交给我们,却不能成才的话,真是可惜了。”

从电视台出来,汪茜罕见的叫那俩姑娘带着李佶坐后面部车,自己拉了荆小强单独提醒。

整个歌舞团都要去焦盆,除了汪茜要回沪海继续带班。

她才是把那种细水长流的相辅相成陪伴展现,而不是表达。

荆小强伸手帮她把眼角抹抹:“好了好了,操心太多会有鱼尾纹,我这次出国帮你找那种精华素眼霜,花几百几千甚至好几年才能保证紧致有弹性的保湿好看,为她急白了头发,不值得不值得。”

汪茜马上乐不可支的把那孽徒丢在脑后:“好了好了,我知道我不能跟小姑娘们比青春,得开始注意防衰老工程了,哈哈哈!”

因为从小就化舞台妆糊脸,那年代也没那么多讲究卸妆圣品,皮肤伤害颇大。

荆小强也回头看看后面那部车:“能在最青春的年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杜若兰已经算是难得了,感谢你这一年多给她做出了最沉稳的榜样,以后就把她交给余老板,我们都不管了,看她自己的造化。”

汪茜就不会像余舒凡那样:“我知道你盼着她们能自己走得好好的,可女孩子在这个年纪遇见同龄的你,很容易把爱情交缠其中,把持住哦,你已经有两个儿子了。”

荆小强哀叹倒下,他实在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上辈子老到四五十岁都能常换常新,这辈子怎么就动不动给蜘蛛网罩住。

汪茜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