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经诚给秋华年拔高了几层,秋华年没说什么,只顺着他的话说,“那我就静候祝大公子光临了。” 三亩地保守估计能得六百多斤棉花,慢慢零售不知得卖到什么时候去,祝经诚想大批收购,秋华年自然乐意。 在襄平府友人们的送别下,秋华年与杜云瑟登上祝府的马车,不急不缓朝漳县方向驶去,来时略有忐忑,回时已经百事齐全,收获满满。 院案首、“小三元”、赛诗会诗魁、百味试、红腐乳坊,还有舒家夫妻、祝氏兄弟,以及清风书院……这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他们经历诸多,虽偶有波折,但最终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在,半躺在宽敞舒适的马车上,秋华年的心已经飞到了自家的小院,飞到了九九和春生、飞到了院中的大梨树、飞到了菜蔬齐全的小菜园上。 祝 ()家的生意中布料占了很大一宗,祝经诚对布料的一大原料棉花自然有所了解。 辽州只有最偏南的一小片区域能种出棉花,产量还不怎么样,辽州商人要用棉花,都得去更南边采买。 价格昂贵,多付出许多运输费用不说,赶上不好的年岁,还时常有市无价。 比起整个裕朝庞大的需求量,南边那些产棉地的产量依旧太少了,棉花是重要的生存物资和战略物资,朝廷曾多次试图推广种植,但收效甚微。 他想着即将盖起的新房子,与同行的意中人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嘴角上扬。 …… 千里之外,九重宫阙内,元化帝高坐在谨身殿内间,不轻不重丢开了手中的折子。 “都是朕的好哥哥和好儿子啊……” 听见秋华年在比襄平府城还偏北的漳县种了棉花,祝经诚难免心生惊讶。 “没错,今年第一次试着种,一共种了三亩,长势不错,应该可以丰收。”秋华年大方道。 如果换成旁人这么说,祝经诚只会当他在说大话。 但秋华年之前已经在合办红腐乳坊一事上展现出足够的能力,祝经诚知道他不是无的放矢的轻狂人,心中快速转了几个弯。 “秋公子能在漳县种出棉花,实乃家国之幸,等棉花丰产,我一定要去收购!” 温幸弯腰应是,手心已是一片汗湿。 这三道旨意传出去,整个京城,乃至整个裕朝,恐怕都不会安稳了。 君心难测啊……! 谨身殿内伺候的俱是圣上心腹,宽敞的大殿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不自觉埋低了头。 元化帝指向手边,“去,把这两个折子悄悄抄送给东宫与文晖阳府。” 首领太监温幸不敢多言,麻利地上前取走单独挑出来放在桌角的两本奏折。 他的目光粗略扫过,发现这两本奏折,一本来自辽州学政,一本来自东北边关之地靖山位。 想到前朝的那些动静,以及平贤王与二皇子、三皇子的手脚,温幸在心中长长叹了口气。 风雨欲来,有些人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早已一脚踩进了整个裕朝最耐心、最嗜血的捕食者的陷阱。 温幸将两本奏折交给外间负责誊抄的掌笔太监,元化帝平缓无情的声音再次从他身后传来。 “拟旨,晋康妃为康贵妃,移居坤宁宫,掌六宫之权。” “封康贵妃之弟为太平侯,赐名康忠,赏金靴玉带,食邑千户。” “封三皇子泓翰为晋王,着内务府即刻选址建府,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