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平静到仿佛在叙述别人故事的艾维琳,徐云心中不由闪过了一丝明悟。
原来如此难怪艾维琳对于伏特、对于小牛事迹会有着如此高的敏感度。
合着这姑娘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被迫的接受着这些内容的灌输啊.
后世有些的狂热党只需要重刷十几次就能事无巨细的记下数百万字的的内容,而艾维琳如果折算成相关概念,最少都是百刷甚至千刷的级别。
这种近乎填鸭式的阅读习惯下,她怎能不发现徐云的一些错漏呢?
而与这股明悟一起冒出的,则是极其强烈的费解与愤怒:
“艾维琳同学,这种做法也太...太过分了吧?一点自由都没有...这已经涉及到人权的问题了!”
在徐云来的后世。
自由和人权。
这两个词在如今的网络上已然有些贬义,不过导致它们变质的并非它们自身,而是以某些群体为代表的buff怪。
它们原本其实都是代表诉求和尊严的词汇,例如华夏古语中的‘不自由毋宁死’‘不吃嗟来之食’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因此在徐云看来。
艾维琳受到的这些束缚,确实已经侵犯到了她的基本权益。
这是要把一个花季少女,硬生生塑造成一个毫无感情的学习机器!
看着有些愤怒的徐云,艾维琳不由轻叹一声:
“罗峰,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要来找你了吧?”
徐云闻言,脸上的怒色渐消,随后缓缓的点了点头。:
“嗯。”
艾维琳说的话,其实也是他一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
这姑娘为什么会老盯着自己,今天还干脆主动找上了门?
因为爱情?
开玩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徐云要是有这本事,在后世还会单身到快四十岁?
但如果和爱情无关,这又是为啥呢?
就因为她的先祖利拉尼对“肥鱼”的执念?
这显然也是有些站不住脚的。
如今随着艾维琳上面那些话的出口,徐云才总算明白了缘由:
她把徐云看成了同一类人。
准确的说。
是在这个时间线中背负着相同压力、相同‘使命’的人。
早先提及过。
在徐云两次的介入下,小牛在这个副本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
第一次他协助小牛构建了微积分和无穷小量,搬运了番茄酱让小牛不再为金钱奔波,可以完全投入到学术上。
第二次则是小牛来的那封信,直接改变了小牛在光学上的认知,避免了绝对时空观的建立,让小牛最大的污点得以避免。
如果用文运流的设定划分。
那么小牛无疑是这个时间线唯一的圣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他的什么阿基米德啊、毕达哥拉斯啦、笛卡尔之流的都只是亚圣。
因此艾维琳作为如今唯一背负着‘圣人血脉’的倒霉孩子,从小就背负上了极大的压力。
她在表面上看似无比符合众人的期待,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其实快撑不住了。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
徐云这个‘肥鱼后代’,忽然出现在了艾维琳的视野里。
要知道。
‘肥鱼’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和小牛一样封圣,但他却在小牛还是举人和大儒的两个时期曾经悍然出手,表现出了不低于圣人的潜力值。
加之肥鱼的身后还有一个风灵月影宗,因此在一些人的脑补下,肥鱼被抬到了一个‘圣师’的高度。
因此在艾维琳看来。
徐云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人,因为他们肩膀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随后在这种近乎锁定的视角中。
徐云又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能力,并且露出了几个小鸡脚。
于是艾维琳终于忍不住,在今天找上了徐云。
这种心理不涉及爱情,而是与过往的经历有关。
同龄人在学习的时候,她在学习。
同龄人在玩闹的时候,她在学习。
同龄人在恋爱的时候,她还是在学习。
她就像一个被关在玻璃房里的人。
明明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但当她伸出手的时候,摸到的却是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夸张一点说。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她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出了一道看似光明,实则狭窄的所谓‘坦途’,她毫无选择的权利。
直到某一天。
她忽然发现这间玻璃房里,出现了另一个与她相同的人。
于是乎。
这个在原本历史中不存在,因着意外在这个时间线出现却被培养成了学习机器的女孩,终于忍不住发出了......
呼救信号。
麦当劳的板烧鸡腿堡真是好吃,可惜就是太贵了.....
马上月末,求点而艾维琳所说的“天才”,指的显然就是这一档。
但只有徐云自己才知道,他与这些天才之间,差了不知道多少个众所周同学。
Communication那种灌水圣地。
甚至徐云还认识几个28、29岁的正研究员:
研究员这职称和教授是平级的,属于正高概念,也就是相当于三十岁不到就当上了正教授。
从十万年前起,地球上出现的人类总数大约是14001700亿左右。
在这茫茫多的基数中,才诞生出了聊聊无几的巅峰天才。
如阿基米德,如孔老二,如老苏,如小牛小麦......
说句不自夸的话。
在常人眼中,徐云确实称得上一句天才。
这辈子就不说了,毕竟开了个挂嘛。
和这些人相比,徐云真的只能算是普通人。
一个时代的才俊圈尚且如此,就更别提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巅峰天才了。
例如他毕业后进入的成飞,也就是搞出十爷的单位,其中不乏真正的‘神童’。
例如有人27岁就能够独领一个项目组,有人26岁就能以一作发nature的子刊——还不是Nature
这是一个很烂大街、但同时也极具辩证色彩的词汇。
每个人在不同的定义范围内,与这个词的距离也会各有不同。
那年的闽省还没有实行全国卷,徐云记得理科一本线应该是490多分,文科则要低一点。
704比490,这个成绩说句学霸还是勉勉强强当得起的。
但如果将定义域扩大,从常人的认知换成科研圈,徐云就不一定算是天才了。
但即便是他没有开挂的上辈子,早期的履历其实也是相当光鲜的。
上辈子的徐云虽然没有考上科大少年班,但高考时也考了个704分。
看着面前一脸笃定的艾维琳,徐云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天才。
阅读走进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