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这个世界,必须要有一个赋予质量的机制存在。
但这个机制是怎么样的呢?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也就是我们现有物理世界观的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提供答桉。
直到1964年。
希格斯出现了。
他提出了希格斯标量场的概念,亲手建立了希格斯机制。
在希格斯机制中。
w玻色子与z玻色子比较简单,借着应用希格斯机制于希格斯场而获得质量。
费米子则借着应用希格斯机制于希格斯场与费米子场的汤川耦合,从而获得质量。
至于传递质量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这个粒子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不再一片混沌,犹如西方的上帝或者东方的盘古一般开天辟地。
所以又取名郑吒粒子...错了错了,上帝粒子。
可惜就像此前提及过的霍金。
一个理论在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时,无论它多么优美多么符合逻辑,它都没有办法获得诺奖。
一如爱因斯坦,获奖的原因不是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
可寻找希格斯粒子的难度嘛......
举个数据吧。
希格斯玻色子仅在大约每十亿次质子碰撞中出现一次,而且它的寿命与欧鳇一样极其短暂:
它会在不到万亿分之一秒后再次衰变。
因此希格斯粒子不能直接测量或观察,它只能通过它留下的衰变产物来追踪。
不幸的是。
这些由基本粒子组成,例如光子对、μ子或z玻色子,当无数其他碰撞产物衰变时....
它们也会释放出来相似或者相同的一些痕迹。
因此想找到希格斯粒子,实在犹如大海捞针。
lhc从2008年开始启动,直到2012年7月,方才找到了希格斯粒子的踪迹。
这也一举将希格斯本人推上了神坛。
在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前,希格斯大概属于朗道排名3档的物理学家。
但在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后。
他直接窜到了1.5档以上,接近1档。
如果擅自把朗道排名再做个细分,希格斯大概能在1.2到1.3左右。
便是在人类历史物理学家的总排名上,希格斯也能稳居前50。
在现如今的物理界中。
他大概和19年去世的盖尔曼同档,略逊色于杨老、正在icu的格拉肖以及21年去世的温伯格。
某种程度上来说。
希格斯就和马克来来是球盲鉴定器一样。
那些所谓的物理排名中能见到他的一不定准——因为他有可能排很靠前,也可能很靠后。
但没有希格斯的排名,一定不准。
如今的希格斯已经94岁高龄了,去年才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一直在恢复中。
他能够亲自前来现场,徐云确实有些意外。
不过转念一想,这种行为倒也合理。
毕竟暗物质这东西,可是整整三代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呢......
希格斯怕不怕死徐云作为非当事人不知道、也没资格做猜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不亲眼见证这次发布会,希格斯即便是死,也决然会心有遗憾。
求知欲胜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出现在了这里。
当然了。
求知欲再旺盛,希格斯的年龄还是摆在那边。
接近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令他的精神相当萎靡。
因此除了那位川蜀高官上前问候了一声外,希格斯没与任何人打招呼,很快便被带离了现场。
待希格斯离开后。
侯星远再次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
并且保持了站姿,没有坐下。
徐云注意到。
此时航班信息上最近的一个架次,都还要二十分钟落地呢。
即便来者的行李不需要自取,算上通行时间,至少也要半个小时。
也就是说......
处于对方的身份或者贡献,侯星远要在这儿白站半个小时。
纵观现如今的物理界。
享有这种资格的大老,全球都不过三指之数。
这又会是谁呢......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
在时间接近午夜零点的时候。
特殊通道的尽头,传来了一阵车轮滚动的声音。
半分钟后。
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轮椅,出现在了特殊通道处。
轮椅上赫然坐着一个小老头,脸型偏方,头发灰白中带着少许黑亮,脸上带着少许的老人斑。
更关键的是.....
这是一位华夏人。
这是今天到现场,第一个独立出现的华夏人。
在见到此人的瞬间。
啪啪啪——
不需要任何示意,所有人都拍起了手掌。
更是有几位年轻人,激动的喊出了此人的名字:
“杨老!”
为了避免撕逼提前提示,杨老不是最终的压轴之人,杨老在现今只能说稳稳位居前三,但想要说是第一还是有些极端了,下章会有介绍。
双倍期间,求点“徐云同学,我是莫顿.l.格罗比,当初你第一篇论文就是我审的稿,你还有印象吗?”
有心人还翻出了几个月前....也就是科大消杀蟑螂直播时期,徐云短暂的发言视频。
以至于如今某乎上还出现了中科大徐云的实际能力到底有多强被境外势力联合泼脏水的中科大徐云是否有顶尖科学家的潜质徐云40岁后还会是雏吗科大是否为了华盾生科的商品在造神之类的话题。
因此如果这时候真能拿出个爆点新闻徐云的性征部位没有找到女性特有菌种,但却不能否认他体内没有别的男性菌种.
遗憾的是。
这位记者的脑补还没完全展开,便被小老头儿的下一句话给主动辟谣了:
唰——
包括侯星远以及那位川渝高官在内。
所有人都是微微一怔,回过神后同时迅速退开了一小步。
某个记者更是想到了当初舆情发布会上,张睿在发布报告时说的那番话。
确实。
毕竟当初科大的那场发布会实在是太有节目效果了。
事后。
只是他们此前出于礼貌角度考虑,一直没有贸然开口打断徐云和小老头罢了。
因此在听到对方宣称拿走了徐云的第一次后.
毕竟别看徐云如今在科研圈内没啥职称或者帽子,对业内人士的介绍要么是科大在读生,要么就是潘院士的爱徒。
但在科研圈之外的互联网上嘛随着科大发布会的完结,徐云却也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后退半步的动作是认真的.jpg。
反倒是那些记者中,有不少人露出了找到大新闻的期待目光。
此前提及过。
今天前来现场的这些大老学术地位都很高,绝大多数都做过英文汇报之类的讲座。
所以徐云周围的这些人要么干脆英语是母语,要么就掌握着很强的英文听述能力。
阅读走进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