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们把玩融入到创业中,“无问僧语重心长地说,语气中带着几分失望,“那就不能把玩与企业使命割裂开来。把玩与企业使命割裂开来,就像用一把钝刀切豆腐,既伤了豆腐,又钝了刀锋。你们喊着‘让每个生命的故事绽放’的口号,却连自己都不相信。要知道,使命不是用来给别人熬制心灵鸡汤的,而是首先要让自己成为那个被照亮的人。”
赵不琼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上的老班章茶饼。那茶饼表面光滑如玉,在她指尖流淌着温热的触感。斜阳穿过荔龙兰亭外枯黄的蕉叶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为她涂抹了一层淡淡的金粉。她能感受到陆静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那目光中既有担忧的温度,又有期待的重量。“老师…”她欲言又止,喉咙里像鲠着一根刺。
“我也是个老顽童。”无问僧的声音忽然变得柔和起来,“我喜欢把一切都当作玩具。这里的庭院假山是我的玩具,写小说是我的玩具,甚至你们,也都是我的玩具。人生就像一场没有重来机会的游戏。”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如潭水:“有了企业使命很好,但使命应该是这个游戏的终极目标。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必须要有指向的北极星。”
无问僧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的学生们总是着眼于当下的每一步该怎么走;而他却总是在思考未来会在现在的投影中投下怎样的影子。滴水岩公司的“烂片时代”玩法虽然重要,但在他看来远不如“玩”这个字眼背后的意义更重要。这就好比淘宝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更重塑了整个商业生态。他望着荔龙兰亭头顶上的榫卯穹顶和木六角灯笼,忽然伸手打开了灯。灯光亮起的瞬间,穹顶上的纹路如同古老的河流被点亮,在黑暗中蜿蜒流淌。这让他想起一句话:一盏明灯总能照亮迷途者的心灵。
然而好景不长,翰杏园里的自动喷淋系统启动了。细密的水珠在空中织成一张湿润的网,在风中飘散。水雾笼罩着整个龘溪,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薄纱。远处的景色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但这些水雾却让无问僧有些烦闷——就像一个人明明已经吃饱喝足,却还要被迫吃第二顿饭。一片枯黄的龙眼树叶飘落在他的头顶。无问僧伸手想要掸掉它,却发现这片叶子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怎么赶都赶不走。最终他不得不亲自将它摘下,扔向远处。没想到这片叶子似乎与他杠上了,在风中打了个转又飞了回来,稳稳地贴在他的脸上。无问僧终于忍不住笑了:“这叶子倒像是跟我有仇似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将叶子撕成碎片丢进垃圾桶里。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话:有时候命运就像一片执拗的落叶,总想跟你较个高低。
待心情稍稍平复后,无问僧转向两个弟子问道:“既然咱们要开启‘烂片时代’,那么究竟该分享些什么呢?”
“分享生命的故事啊。”赵不琼回答说,“只不过是以短片的形式而已。”
无问僧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两人去分析当下主流的视频类分享平台,归纳总结一番,再做个对比。赵不琼开始逐一描述他们与主流平台的区别:“小某书上大家主要分享真实生活的点滴,照片啊、短视频啊,都是生活实录。咱们烂片时代呢,则是以理想故事甚至幻想故事为基础,不完全是真实生活的分享。某音一开始是让大家分享音乐的,以娱乐类分享为主。虽然现在什么短视频都有了,但说到底还是娱乐至上,那些娱乐故事也不成体系。咱们这儿呢,是成体系地讲故事、讲梦想…”
无问僧又问:“朋友圈和视频号里不也很多人讲故事嘛,甚至有人把大国军事博弈都弄成评书来讲了,咱们跟它们有啥不一样?”
赵不琼没想到无问僧的问题这么细,这可是她以前没注意到的。至于视频号里的军事题材短视频,她更是一窍不通,军事题材从来都不是她的菜。她笑了笑,解释自己熟悉的部分:“老师,军事博主的评书故事我真不知道。不过朋友圈和视频号里,大都是圈子里的事儿,比如晒娃啥的。小某书和某音上晒娃的,好多都是为了打广告。咱们这儿呢,就是纯粹玩,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理想梗、梦想梗。”
无问僧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看向陆静,似乎在征求她的意见。陆静点点头,挺赞同赵不琼的说法:“四师姐说得没错,我也觉得是这样。小某书、某音、微视圈这些平台,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咱们烂片时代呢,就是给大家一个把梦想故事拍成短片分享的地方,差别还是挺大的。”
无问僧没有继续发问。他沉默了一会儿,仿佛已经领悟了这个项目的最终面貌,预见了未来的深刻变迁。那么,无问僧究竟预见到了怎样的未来呢?在他眼中,这正是“春秋笔法”的精髓所在。所谓春秋笔法,在他看来就是孔子传承下来的最高明的一种“玩”的文字游戏。这种游戏讲究文字里藏着褒贬,不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的修辞和精心的选材,间接又微妙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无问僧是很喜欢这种文字和思想游戏的“玩”法的。每当学生追问无问僧的具体看法时,他总是东拉西扯,学生们常常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无问僧却说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只是学生们如果没能深入理解他的话,自然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不太赞成直接给出答案,甚至对西方那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种对错分明的观念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在他看来,对错分明就是不给别人留余地,把人逼到绝境。
有人问他:“难道赞同对方的观点也不能说吗?”无问僧觉得,即使自己赞同对方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也是把自己逼到绝境。对方虽然观点相同,但解读可能完全不同。万一对方拿着你的赞同到处宣扬,岂不是让你自己不舒服?
那是不是说无问僧总是含糊其辞呢?其实也不是。对于科学问题,他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他认为必须一清二楚,对错分明,绝不能模糊不清。无问僧把这种既灵活又严谨的观念称为“无问观”。简单来说,就是在人文价值观上“无需质问对错”;在科学研究上则“无穷追问对错”。
有时候科学观和人文观不容易区分,别人就误以为无问僧是个糊涂虫。他也懒得去解释。在他看来,现在东西方之间很大的对立源头就在于“非要分个谁对谁错”。西方老想弄明白谁对谁错,可国家与国家不同,民族与民族也不一样,哪能这么简单地分呢?
打个比方,就拿无问僧最爱的吃来说事。无问僧可是个十足的美食家。天底下七大菜系,他几乎样样都喜欢,但唯独对印度菜不太感兴趣。不过他虽然不爱吃印度菜,却很认同印度菜的营养理念,甚至觉得医院里都该推广这种营养观。这个“印度菜系营养观”的词其实是无问僧自己琢磨出来的。他发现印度菜很多都是糊糊状的,深入了解后,他发现印度人天生就觉得这样的食物才够味、才有营养。于是他就把这当作印度菜系的“营养观”了。你看,这要是非得分个对错,不就又惹出人文矛盾、民族矛盾了吗?家里老少口味都难一致,更别说天南海北的两个民族了。
无问僧的这种观念不仅仅适用于日常生活,连经济学、社会科学这些领域他都想插一脚。他认为经济学、社会科学都不能简单地用“对错观”来分析,得用他的“无边界逻辑”才行。不过他的这套理论除了他的学生之外,大多数人都不太接受,更别说那些主流学者了。
但无问僧却坚信:随着华夏文明的复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和他持有相同“无问观”的民间学者出现。他们的观念甚至有可能成为主流价值观登上大雅之堂。“给彼此留点空间,世界才会更美好。”这是无问僧一直坚信的观念。
有一段时间,无问僧也喜欢刷短视频。但没多久,他就受不了了。网上那些派系分明的谩骂,让他觉得很不舒服。好像每个人都要站队,然后拉一帮人踩一帮人。无问僧非常反感这种对立的立场观。在他的朋友圈里,观念截然相反的人也不少,但他们平时斗嘴都会把握分寸,用“春秋笔法”来反击对方,而不是直接否定对方。这样,他们才能保持斗而不破的友好关系。
现在,无问僧从赵不琼讲述的“烂片时代”APP设计构思中,看到了未来的影子,也看到了这个APP所蕴含的巨大时代价值。他心里开始活络,考虑着怎样才能既推动“烂片时代”APP朝他的理想方向前进,又不让赵不琼感觉自己在多管闲事。最妙的办法当然是亮出自己的绝招,让赵不琼自己恍然大悟。这么一想,他脸上便浮现出一抹神秘莫测的笑意。
恰在此时,庭院内的彩灯骤然亮起,整个空间瞬间变得如梦似幻。一束蓝色的灯光从荔龙兰亭旁射来,恰好映在无问僧的脸上,让他的面容显得有些扭曲吓人。无问僧环顾四周,笑道:“才五点半,时间还早得很。”话音未落,他便随手抓起几颗车厘子大口咬了下去,紫红的果汁险些溢出嘴角。他连忙吮了一口,含糊着笑问两人:“想不想听个故事?”两人一听,顿时喜上眉梢,连忙掏出手机,按下了录音按钮。
.....
无问斋志异·凡·第九篇·阿紫悟空傲来国之南,临海之畔,有十万大山,峻岭如龙,蜿蜒盘踞。其间有一村落,名曰钦舟,村中有一女婴诞生,其目若紫玉,熠熠生辉,故父母赐名阿紫。此女自幼便能洞悉人心,直指本质,一语道破,人皆惊叹。
阿紫周岁之时,村民八戒戏言:“你猜我此刻所思何事?”阿紫微笑回应:“你本为猪身,见村姑秀秀,心生喜爱,欲行拱揖之事,因秀秀乃白菜化身。”众人大笑,八戒亦乐在其中,赠阿紫糖果一袋,欢欢喜喜而去。自此,阿紫每言必中,村民皆乐之,遂成村中开心果。
岁月流转,阿紫渐长,然来访村民日稀,所得糖果亦日渐减少。阿紫心中郁郁,问父曰:“何以众人皆离我而去?”父答曰:“你已长大。”见阿紫孤单,父劝其往京城访名师高僧,或可解惑。遂赠大行囊,言内有生活所需之物与金银,足以往京城矣。阿紫视父一眼,问曰:“你本牛身,愚钝无能,何以对我这般好?”父温和笑答:“我虽为人,亦为你父。”
阿紫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历经两载,终至京城。四处打听名师高僧,凡有所闻,必往求学。然不过数月,便被师生所厌,逐出门外。
一日,遇一和尚,名曰花拾,远见阿紫便避之。阿紫追上前去,问曰:“汝乃花拾高僧,本体天鹤,志存高远,心地善良,何以避我?”花拾停步,答曰:“我悟透净,未悟透空,恐汝玷我净境。”阿紫奇之,问曰:“净与空为何物?”花拾指阿紫曰:“尔生而净,至于空,我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