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不琼看着赵雄阴沉的脸色,既觉得好笑又有些无奈。她连忙解释道:“不是啦,老爸,这是上星期我和小师妹在广州回来的路上,她给我讲的故事,关于她和她儿子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想讲给你听听。”
赵雄一脸狐疑地打量着女儿,心里暗想:女儿啥时候学会讲故事了?这故事估计又是个“陷阱”,说不定是无问僧给她出的主意,专门来给他挖坑的。不过,转念一想,他还是点了点头:“那好啊,你讲来听听。”
无问斋志异·凡·第十篇·陆静之悔东胜神洲,大江之畔,有江城焉。城中有木工之家,姓陆,育一女,名曰陆静。此女天资稍逊,至三岁始能言,然性格沉静,不为外物所扰。其父爱之,遂教以木工之术。然陆静手艺粗陋,所制之物,难以售人。
一日,有仙者名曰无问,云游至江城,居于陆氏之邻。陆静闻其贤,遂携所制之物往售之。无问观之,笑曰:“女手艺虽拙,然心诚可嘉。吾有图纸,汝可按图制作,每日一件,售于我处,吾必以金相酬。”
陆静大喜,归家依图而作,次日果以售于无问。不觉岁华如梦,转瞬过之。无问忽谓陆静曰:“吾将归无问山修道,汝手艺已有长进,当能自谋生计。”陆静闻之,泪如雨下,乞随往。无问曰:“无问山非人人可至,汝若有缘,可往岭南广州府南海郡寻之。彼处有小渔村,名曰新安,汝当遇如意郎君。婚后一年,可共赴无问山修道。”言讫,赠陆静千里符一枚,曰:“时机至,捏此符,便可至无问山。”言毕,驾云而去。
陆静辞别父母,跋山涉水,至岭南,果见新安小渔村。居之,然村民多恶徒,常欺凌之。陆静数欲捏符以求救,然符寂无声。陆静叹曰:“终须自力更生。”于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时有一少年,见其受欺,每每挺身而出。陆静感其义,遂与之交好,不久结为连理。婚后,夫妇二人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劳作生息,家道日渐兴隆。陆静亦忘无问所赠之符。
一日,夫妇因嗣事争执。夫问曰:“吾等成婚已逾年,汝腹何尚无动静?”陆静对曰:“今家道未丰,养育孩儿,所需甚巨。教育、医疗,皆需巨费。吾欲待家道丰盈,再议嗣事。”夫虽不满,亦只得点头应允。
陆静内心惴惴,忆及无问所赠之符,遂取出捏之。此次符碎,眼前景物瞬息万变,须臾之间,已至一山前。仰观之,上有匾额,书“无问斋”三字。陆静心知此乃无问修道之所,遂步入其中。
方入门,便见无问静坐于内。见陆静至,笑道:“女有何惑?”陆静遂将夫妇争执之事述之,问曰:“吾如此做,对耶错耶?”无问笑曰:“取吾葫芦来。”言讫,出一葫芦置于几上,曰:“此中有仙丹,女若悔前事,可取丹服之,便可回至决策之前。然此丹仅有三粒,服尽若未能领悟,则魂飞魄散,永堕轮回。”言毕,递葫芦于陆静。
陆静接之,瞬息之间,已回至家门。视手中之葫芦,如梦初醒。珍藏之,遂继续生活。
十年之后,夫妇积得巨资,终得一子。夫妇二人对子宠溺有加,凡子所求,无不满足。又延名师,教以诗书。子渐长,娶妻生子,一家和睦。
日月如梭,夫妇渐老。乃以家业付子,又聘良才辅之。子治家有道,生意蒸蒸日上。夫妇见子成材,心中甚慰。
然岁月不饶人,夫妇相继病重。临终之际,陆静取出葫芦,告子曰:“此无问所赠之悔药也,中有仙丹三粒。吾将去矣,此葫芦交付于汝,切记无问之言。”言讫,气绝而亡。
陆静飘忽间,似觉魂升半空,觑其儿执仙丹葫芦,苦扭不开。遂唤管家携锤与丁众至,共击葫芦,然无论何力,葫芦坚如金石,纹丝不动。陆静之子怒不可遏,指其母尸骂曰:“吾生而奉尔命,受尔压抑半世,稍长稍能,尚须为尔守财,如牛马般劳作,谁人稀罕尔之金银!呸呸呸!尔临死尚存良心,赠我后悔之药,我悔来此世,然尔竟连此亦欺我!”言罢,竟不顾一切,持刃猛砍其母尸。
陆静见状,心如刀绞。思及夫妇一生,以为教育子嗣、光大家业为最大成就,岂料死后竟遭子如此对待。悔之不及,然已身死,无可奈何。恍惚间,见葫芦自动飘至,伸手取之,一丹飞出,落入掌中。陆静思忖片刻,对丹曰:“回吾子初生之日。”言讫,吞丹。
眼前景物变幻,陆静已卧产床之上。闻稳婆喜曰:“恭喜主母,得一麟儿!”陆静心知此乃无问仙丹之力,使自己重生于此。此次更为谨慎,与夫共商育儿大计。
夫妇不再宠溺子,日常零用亦从俭。读书亦不强求名校,但求子能尽其才。子渐长,娶妻生子,一家仍和睦如初。
虽子才平庸,然家业足以支撑其生活。夫妇亦不强求子继家业,乃以管家团队治之。日月如流,夫妇渐老,夫先逝。不久,陆静亦病重。临终之际,犹豫再三,终未将葫芦付子。诫以数言,遂闭目而逝。
陆静死后,魂魄飘飘,于家宅中徘徊。见子葬己后不久,管家团队即迫其让出控股权。子力争之,终以低价让之。又一年,管家不再分红于子,逼其让出余股。子无法,只得低价售之。然其无技傍身,家业已失,平素挥霍无度,生活日渐艰难。变卖家产以度日,妻嫌之,遂离之而去。
当陆静子卖尽家宅以筹措生活费后,痛哭流涕,至陆静坟前,大骂之曰:“吾幼时何不逼吾多学技艺?今吾落魄皆汝所害!”言讫,一头撞于墓碑,自尽而亡。陆静魂魄见之,大呼“不可”,然其为鬼魂,子不能闻。见子死,陆静悲痛欲绝,悔不当初。思及无问所赠之葫芦,见葫芦自坟中飘出,飞至面前。伸手取之,一丹又飞出,落入掌中。陆静思忖片刻,曰:“吾欲回至无问赠丹之时。”言讫,吞丹。
眼前景物变幻,陆静见无问递己葫芦。乃还之,曰:“吾已用丹两粒,今欲回至此时,以见仙长。敢问仙长,吾何处做错?愿闻其详。”无问笑道:“汝何以交换此答?”陆静答曰:“吾已为鬼魂,无物可交。然仙长赠丹时,葫芦中尚余一丹,吾愿以此交换。”无问曰:“可也。然汝若用此丹而不能领悟,则魂飞魄散,永堕轮回。汝确定愿之乎?”陆静坚定答曰:“愿也。”
无问伸手一指,葫芦中飞出一丹。陆静伸手取之,吞之。眼前无数景物变幻,见日升日落,昼夜更替,万物生长,衰亡。不知不觉,已过无数岁月。见天上大日愈发明亮,终成遮天盖地之红焰,大地被红焰吞噬,整个世界化为火海。无问亦在火海中化为灰烬,消失于茫茫宇宙中。
不知过了多久,火海消失,唯余无尽黑暗。此时,忽有微光闪烁,似有一粒种子自深渊飘来。陆静乃伸手接住,种子感其温暖,传出一股生机。陆静欲寻播种之处,然环顾四周,无地无天,无日无光,无处可种。心中哀痛,泪如雨下。泪水润湿种子,种子生出两片嫩叶。陆静端详良久,乃笑曰:“生命乃过程,非结果;乃自择,非他择;乃自洽,非他洽。”
言讫,闻虚空中传来无问之声曰:“善。”陆静刹那间回至无问山,立于无问之前。无问笑道:“徒儿,汝可归去。心在道在,处处皆修行。”陆静点头,无问又伸手一指,陆静已回至新婚之日。
陆静婚后周年,诞一子,渐长。其子周岁之后,夫妇生计尚艰,然陆静细心择取二手之拼图积木玩具,与儿嬉戏其间。其子玩耍之际,竟悟得诸多知识。待子三岁,陆静又购二手之书册,随意置于其子寝室内各处,遂使其子卧室遍布典籍。陆静之夫疑而问之曰:“何不整理子室之书,任其散乱乎?”陆静笑对曰:“环境如何,人亦如何。”遂将其所悟之道与夫分享,夫亦深以为然,遂共修其道。
陆静厨事不精,常请子相助。子自书中寻菜谱,教母烹饪。家境渐丰,夫亦请子助其园艺。一日,父子共植一树,子问:“家已富,何不使仆植之?”父曰:“此树有灵,虽不能言,然默默观汝。汝愿亲植,抑使他人?”子曰:“自当亲植。”父又曰:“树长则落叶,乃告汝其故事。汝愿闻乎?”子曰:“愿闻。”父曰:“书中或有答,汝可寻之。”子又问:“若书中无答?”父举子曰:“则须汝自研之,寻其答案。如天何蓝,云何飘,诸般故事,父尚欲闻汝述之。”子喜,点头曰:“会述父听。”
不觉间,陆静之子已渐成长,陆静谓其子曰:“尔之世界,须由尔自造之,行何路,由尔自决。尔之故事,亦须尔自书之。父母之财富,乃父母之故事,曾属于尔,然非未来尔之所属。去寻尔之答案,书尔之故事,吾子,尔已备乎?”子颔首,拥母而答:“母亲,儿已悟矣,生命非手中之物,乃由故事织成。”复转身谓其父曰:“父亲,母亲之养护,劳烦汝矣。儿虽将寻波澜壮阔之故事,然汝与母亲皆吾故事之部分。祈汝等保重,待儿归来,共听吾故事。”言毕,转身大踏步向远方行去。
陆静夫妇望子远去之背影,相视而笑,曰:“吾等此生虽有不足,然已无所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