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枇在这团队中的身份颇为特殊。除了大股东李一杲,其他人都是兼职,唯有她是全职投入,这般情形下,大家潜意识里都将她视作“二当家”。
通常来讲,“二当家”公然反驳“大当家”,这事儿多少有些犯忌讳。不过李一杲倒没因此恼火,甚至暗自庆幸张金枇能站出来。他心里其实巴望着有人能帮他主持大局呢。
李一杲似乎还没完全进入“大当家”的角色,他下意识地瞅了瞅赵不琼,那眼神仿佛在征求她的意见。赵不琼暗自叹了口气,心想着:看来老公还是没准备好扛起老大的担子啊。她刚放下吃完的饭盒,陆静适时递过来一张纸巾,赵不琼接过,轻轻擦了擦嘴角,随后接过话头说道:“大师姐,你是不是心里有啥好主意呀?其实我和大师兄的想法,也没什么特别独到之处,要是不合适,完全可以抛弃。你不妨说说你的想法,咱们一起商量商量。”
这话本应由李一杲来说,可他却让自家老婆先开口。这倒不是李一杲不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而是他心里明白,在团队里,自家老婆的态度至关重要,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让人误会他是仗着身份狐假虎威。所以,但凡有要舍弃的想法,最好由赵不琼主动提出。再者,张金枇可是赵不琼说服来全职加入的,与张金枇沟通不同意见,自然还是自家老婆出面更为合适。
张金枇心里也清楚自己位置特殊,但她心性耿直,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因为她心中有自己坚守的“道”。她答应全职加入滴水岩公司,可不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者单纯为了创业,而是为了践行自己的“道”。要是不能按照自己心中的“道”行事,她宁愿退出。所以此刻,让大家接受自己的“道”,才是重中之重。
她思索片刻,开口问大家:“你们知道为啥老师门下的无问七子团队,一直都是七个人吗?”
赵不琼转头看向陆静,陆静笑着摆摆手:“别看我,我也不清楚。虽说我跟老师挺熟,但不像大师姐就住在老师家附近,还能经常带着孩子去老师那儿串门呢。”其他人也都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张金枇见状,笑着又问大家:“那,按照咱们的老规矩,是不是该我来讲个故事啦?”众人一听,意味深长地看着张金枇,瞬间意识到有好戏上演,纷纷点头叫好,赵不琼赶忙按下视频通话的录音键。
无问斋志异·凡·第十二篇·九龙问道昔旧朝末年,岭南之西有大姓,良田千顷,家资巨富。一日,府中诞一女婴,其父请府中供奉之道长赐名。道长曰:“善哉!”乃名之曰“善”。
又于广州府,有巨贾之家,店铺遍布,同日亦得一男婴。此男婴之舅氏,自幼于莲花山道观出家,修为高深,名扬远近。其父请其舅氏为男婴卜算命运并赐名。道长屈指一算,告之曰:“此儿命运多舛,然文武全才之相已显,可名之曰‘斌’。汝等毋须过忧。”
两家虽遥隔数千里,却同心延聘名师,以教子女。故善与斌自幼颖悟绝人,博览古今之典籍,无所不窥。而斌更于课余之时,从一武秀才习武艺,精进勇猛。年方七八,已能敌两家丁之力,彼等联手亦非其敌。
然好景难长,倏忽十七载。旧朝鼎革,新朝龙腾。两家皆为旧朝之望族,遂罹池鱼之祸。善之父惨遭屠戮,家资悉被充公,子女如鸟散而逃;斌之家族家产亦被籍没,子女遭逐,各谋生路。
善一路逃荒至广州府,得其姊丈之助,于沙湾古镇象贤中学修毕高中课业。学成后执教于沙湾古镇一初中教授化学。斌亦生活维艰,夜间劳作以供学费,日间苦读不辍,终在番禺师范完成学业。新朝分配其至沙湾古镇一初中教授数学。
自此,善与斌相识于杏坛之上,相知于桃李之间,渐生情愫。新朝建立十七年后,二人结为秦晋之好。又一年,喜得一子。男婴诞生之时,斌之道长舅氏飘然而至。细观男婴,但见男婴对其微笑。道长惊曰:“此儿心智非凡,将来不成仙道便入魔途。汝等须好生教养,勿使其堕入魔道。”言毕飘然而去。
斌沉吟有顷,思及夫妇二人历尽艰辛,方得此子,可取“辛”字以记之。又望子聪颖,然不欲其过慧,遂取“聪”字之半,“耳”,寓意聆听智慧而不过于显露。乃定名之曰“辛耳”。
辛耳生而颖异,过目成诵,自幼熟读经史子集,亦随父习武,更酷好西方经典之学。年方七八,便能制作无线遥控之飞剑,神通初显;十三四岁,又成无线电之千里顺风耳,异能更进。且能于打坐时元神出窍,游历神魔仙三界之书山学海,汲取无穷知识。
夫妇二人见其子如此不凡,心中甚慰。然亦知其子非凡人所能及,恐其误入歧途,故时常教诲之,以期其能成正道之士。辛耳亦不负父母之望,孜孜不倦于学问之途,日渐精进。
一日,辛耳于打坐中元神出窍,漫游至魔界书山学海。目见一书山,名曰忏悔录,山上有一神魔,胸前佩牌书“卢梭”二字。此神魔喋喋不休,言语难辨,辛耳心生好奇,趋前作礼,欲请教之。然卢梭所言,辛耳但见其口动,不闻其声,心中大急。四顾寻觅,忽于学海中取一桶水,复于书山拾石,欲书所问于地。然字书则立消,辛耳甚感懊丧。
其时,另一座书山之仙人飘然而降,指口复指辛耳,作点头摇头之状。辛耳会意,颔首以示然。仙人遂缓言,辛耳注视其口型,知为华语,“汝欲与我等共语,是耶?”辛耳点头以示肯定。仙人复言,“汝稍候此间,吾召集群仙,共谋良策。”言毕,仙人飘然而去。
须臾,群仙自各书山飞来,环坐辛耳之周。共商如何让辛耳与众交流。终有一仙,名曰孔子,得群仙认同。孔子以唇语谓辛耳曰,“汝天赋异能至此,然未修得真气,故无法传音。欲与我等交流,必先修得真气。”
辛耳闻之,跪求孔子传授修气之法。孔子微笑道,“修气之法甚多,各门各派皆异。即吾门下三千弟子,亦各有法门。然吾门心法,必心正方能修得浩然真气。”辛耳恳求不已,孔子遂以唇语授其心法。辛耳铭记于心,即刻背诵如流。且背诵时,孔子竟能闻其声,大喜赞曰“善”,随即飘然而去。
群仙正欲离去,辛耳忽大哭,恳请群仙暂留。见一慈祥大佛,似为佛祖,即跪拜求授佛门练气之法。佛祖点头应允,亦以唇语传授法门。辛耳听后,一字不漏背诵而出,佛祖甚感欣慰,叮嘱数语后离去。
辛耳逐一恳求群仙传授法门,群仙亦不吝赐教。辛耳皆能即刻背诵如流,群仙皆满意而去。最后一位白发老仙与众多魔神在侧,辛耳不懂魔神之语,无法解读其唇语。心知此白发老仙必为太上老君,乃仙门至尊。遂求老君传授能解魔神唇语之法门。太上老君微笑道,“悟道则能通天下一切语言,无论魔神、妖精鬼怪之语皆能通晓。”
辛耳闻之再拜恳求老君赐教。老君微笑道,“道不轻传亦无法直教。吾有道德经书山一座,汝可多攀爬以自悟。能否领悟则看汝之造化与悟性矣。”言毕亦飘然而去,并未传授具体练气法门。
此时卢梭开口讲述一段言语,虽不知其意但辛耳紧记其唇形变化。待卢梭讲毕辛耳依样复述一遍竟能丝毫不差。卢梭见状大喜点头赞许,静坐一旁。剩余魔神亦各以己语传授法门,辛耳皆能依样以唇语复述毫无差池。众魔神传授完毕一一离去,唯留卢梭一人。
辛耳好奇询问卢梭,为何仙神、魔神皆已离去,而卢梭先生独留此地。卢梭笑而不答,指了书山又指自身,以示此为其领地故未离去。辛耳恍然大悟,向卢梭魔神道谢后收回元神归位。
自此而后,辛耳深研诸子百家之学说,旁及泰西练气之术,悟出东方练气以身为炉,凝炼内气;西方则假科技之力,汲取外气。欲兼修内外,虽天赋异禀,亦感艰难重重。三载苦修,竟未得其真髓。
辛耳渐长,其父劝其专修一途,或医或制器,以入大学堂深造。辛耳遂择医学之道,入读广州府医学大学堂,然课余仍自研制器与武艺,亦不忘继续探寻练气之秘。
五年后,辛耳医术小成,旁通诸学,亦有所得。毕业之时,与武林群英及新朝将士较技,飞剑伤人无数,又能驾雾腾云,纵横南北,败尽无数高手。新朝官员大惊,恐其日后为祸,遂削其入京进修之机,贬至沙湾古镇大医馆,任一小小郎中。
辛耳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尽心医术,救治百姓。闲暇之余,仍自修诸学,探求真理。其医术精湛,名扬古镇。
辛耳从医三载,医术已有所成。恰逢医馆选举新院主,辛耳以高票当选,众人皆以为他将接任院主之位。然旧院主以其年少,须历磨练,方可担当大任,遂贬之至偏远山村诊所。山村幽静,患者稀少,辛耳常觉无所事事,遂频频归往昔日所学之医学大学堂,虚心向师长请教医术。师长们亦不吝赐教,倾囊相授,使辛耳医术更上一层楼。
一日,辛耳闻听国手名医南山先生讲学,急往听之。南山先生妙语连珠,论述家国天下与医道之奥妙,辛耳闻之,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浩然真气油然而生。自此,辛耳潜心修炼,真气贯通经脉,外放自如。元神得以畅游书山学海,与三界仙神魔交流无碍。他又每日研读道德经,渐入佳境,初窥道家真谛。
辛耳自觉医术已凌驾于昔日之吴下阿蒙,而医馆琐事已不足以承载其济世之宏愿,遂决然舍去公职,投身商海。自此,辛耳运用科学之制器妙法,研制出肿瘤分析法之神秘器械,以助更多医馆解患者之疾苦。此器械迅速风靡大江南北,为无数医馆所珍视,救人无数。
然而,此举却触怒了无数医疗制器企业之利益,他们视辛耳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最终,一场医疗器械江湖的较量在华山之巅拉开帷幕。辛耳一人独战群雄,剑光闪烁间,数千绝顶高手纷纷败下阵来,唯剩九大高手屹立不倒。
这九大高手武艺高强,配合默契,攻守有度,与辛耳鏖战九九八十一天。辛耳虽勇猛无比,但终究双拳难敌四手,渐感力竭。而那九大高手却能轮流休息,保持体力。辛耳心知再战必死,情急之下,自爆所创肿瘤分析法神器。
神器威力瞬间爆裂,六大高手顿成亡魂,三人重创倒地,痛苦呻吟,再无战力。辛耳浑身浴血,奄奄一息,几欲绝命。是役也,令辛耳痛彻领悟团队之力不可轻忽。遂闭关静养,深思往事,豁然开朗。
待得伤愈,辛耳复又元神出窍,遨游于书山学海间,探求真谛。遍历三界,遍访仙神魔怪,谦卑下问,以求团队合作之道。经年累月,渐有所得。
一日,辛耳元神归位,忽觉周身舒泰,灵与肉融为一体,精气神交融互化,瞬间领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之至高境界。指掌之间,洪荒之力信手拈来,合道之境仅在咫尺之遥。辛耳大喜过望,思量再三,遂决定投身企业顾问之职,以己之洪荒伟力助企业渡厄解困。更借此契机深入尘世繁华,洞悉团队之奥秘。
数年后,辛耳深入尘世,观察企业团队之异同,发现虽千变万化,但多以一核为主,众辅为助。两类团队屹立不倒:一者助手才华横溢却唯命是从,二者助手虽无过人之处却勤勉不懈。两者各有千秋,胜负难分。
辛耳心中疑惑,遂西行求教于基督大神,“敢问大神,两类团队孰优孰劣?”基督答曰:“一神决策为佳。”言下之意似倾向于前者。